今天是春节收假第一天,很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回不过神,但陆陆续续的,那些返乡者都会像迁徙的候鸟一样,在生活的驱赶下奔向远方。这几天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着一些返乡者与亲人分别的感人图片:年迈父母不舍儿女、年幼子女不舍父母、夫妻挥泪告别…这一幕幕温情又心酸的瞬间记录下那些为生计奔波人们的苦辣人生。
这些图片饱含了多少的不舍与无奈,对于大多数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却没有工作,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
家乡是一个山区小县城,平常很寂寥,平静的生活像老旧的钟表,缓慢而悠长。而每年过年前后,是小城最热闹也最拥挤的时候,在外工作的、上学的、打工的都纷纷回到家乡的怀抱,这其中最多的还是外出务工者。山区没什么耕地也没什么产业,出门打工是农村人改善家庭生活品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
外出打工,很多人维持了基本的生活需求,略有盈余的,大多开始置房置地。极少数人改变了命运成了县城里炙手可热的致富带头人,有的资产上千万了,却仍然要在自己当初的小山村里修建房舍,于是在山村公路旁,常常冒出一些土洋结合的小楼房来,尽管这些人一年也不会在里面住上几天,但那是他们的乡土情结、那是他们最具存在感的证明。项羽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个理论在如今仍然根深蒂固扎根在乡土中国,尽管城市化的步伐如此之快,但乡土社会留下的地缘情怀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最广大的农村人。无论走多远,故乡仍是他们热乎乎、暖烘烘的心头牵挂。
所以尽管现在很多城市人流行在春节出门旅游,但回乡过年仍是社会主流,候鸟般的定期人口大迁徙仍是鲜明的中国特色。那些春节回不了家的,大多有自己的苦衷。曾经有在外当小包工头的亲友酒后吐真言:“过年不回家,不是不想回是不敢回。”家乡的亲友们都以为自己混得人模狗样,其实他们没看到那些心酸:包些边角底料的小活儿,还得小心翼翼的各方打点,为了收三万元的工程款可能要花一万元去打点,在发包方面前恭敬得跟孙子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揽不到活儿。要到钱还好,要不到钱、给自己干活儿的工人们都眼巴巴等着一年的血汗钱,于是撒胡椒面一样多少支应一点,到自己手上就没几个钱了。所以尽管归心似箭也不敢轻言回家,害怕回去面对家乡亲友期盼的眼神。
那些在外漂泊的人们说,但凡在家乡能找到一个勉强糊口的事情就宁愿待在家里哪也不去,他们没有多么高远的志向,要的只是一个安稳的家庭、一份安稳的生活。但往往陷于“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却没有工作,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的无奈之中,他们仍然要奔向远方讨生活。“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召唤他们回家的巨大磁铁,吸引着他们辛苦一年只为春节几天短短的相聚,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春节过后,返乡的人们陆续又踏上远方的路,尽管有那么多不舍和无奈,但仍然无法停止远行的脚步,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乡愁故事。小山村里,留下的是老人、是儿童、是留守妇女,年轻的夫妻不得不忍受常年的别离,婚姻的名不符实是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常态。在这种状态下,有留守的妻子耐不住寂寞出轨的,也有外出的丈夫在外找小姐的,出了这种状况的家庭,有解体的、但大多选择了忍耐和等待。是的,大批涌向城市寻梦的农村人,有他们自己的心酸和无奈:城市需要他们,却给不了他们平等和尊重,更给不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城市离他们那么近又那么远。家乡再怎么落后,家庭再怎么不尽人意,那都是他们最大的慰藉,是他们心灵的根。
春节即将落幕,漂泊的游子又将奔向远方,那些不舍和别离、牵挂和思念,像系着风筝的线,牵着那些游子们来来往往、周而复始重复着相聚和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