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阔别已久的房子,我走到阳台上,看见几条晾晒的毛巾,干干的挂在晾衣杆上,褪去了一些鲜艳的色彩,呆呆的搭在衣架上。
几个月了,走时忘了收纳起来,这几条毛巾长时间的在日光的暴晒之下,不仅仅是干干的,就连原先的靓色也褪去了许多,露出一些棉布的苍白来。
搁置在阳台一角的海绵拖把,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海绵似乎变成一快质坚的砖头,纵使在水槽里泡上一阵,一时半会都不能化解它的僵硬,让它软化下来。
脱水都是太久了!
毛巾与撴布,这一刻,在我看来,两者都象是沙漠之中发现的木乃伊一样,都了无生气,呆板之极。
这正如人的生命,如活在一个封闭空虚的世界里,失去知识文化的养料的滋润,那么,生命将会象这毛巾拖布,失水后只剩干枯的躯形。
盯着毛巾与撴布凝视一会,脑海里浮现出平素所接触或有所交流的一些才情横溢的年轻朋友的身影与形象,这不禁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两种人:一种,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追求者,另一种,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的浪荡者。
知识与文化好比滋润生命的养料,一个人,若不学无术,混迹于狐朋狗友间,吃喝玩乐,麻木沉沦,从来拒绝学习新知,原地转圈圈,那么,这样的人与这在阳光下长久暴晒的干涩的毛巾、僵硬的抹布,又有何异?
我的眼前浮现出许多十几岁因为厌学而自行辍学混迹社会的青年人的影像来。
常言后生可畏。
在我平常四处行走的时候,便格外留心观察周遭的青年人。
有的,志存高远,暗自努力,坚持不懈,数年、甚至十数年如一日,执着于自己的人生梦想,不为尘世的浮华所遮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于这样的青年,我心存敬意,常常反观自己,诚不如人,反过来又激励鞭策自我—心内常存隐忧—-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
有的,懵懂无知,无所事事,看书学习就头晕脑胀,难受痛苦之极,相反,抱着个手机,整天整夜刷抖音、刷微信朋友圈,不知疲倦,几乎把一双好眼刷瞎。每当看到这样的年青人,我就从内心深处替这些孩子感到极度的惋惜和悲伤。
本是鲜衣怒马的好年华,却因为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本来脑袋里就是是空空如也,一天到晚的时间,还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却只能在一部智能手机上靠着刷抖音刷朋友圈来消磨!
这些朋友真是在时间上太富有了,对时间真是太慷慨了,任凭有限的弥足珍贵的时间,以一种极端无聊极端庸俗的方式被浪掷掉了!
假以时日,这两种行为习惯殊异的年轻人,必将在差异殊大的人生轨迹上严重的分歧,拉开巨大的差距,最终成为社会上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
还记得,我去年去合肥参展期间,陪友人偶尔去了一次酒吧的情形。夜幕降临,这种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夜场,开始喧嚣热闹起来。里面绝大多数的年青人,随着劲爆的嗨典,在那死劲的摇头晃脑,蹦蹦跳跳,亢奋颠狂,仿佛登上了极乐世界,打扮妖娆的性感美女,在男人间穿梭,意在勾搭一个寂寞的男人,陪她喝酒唱歌跳舞,赚取一点可怜的酬劳。我理解这种人的欲望、贪婪、浮躁,还有艰辛。可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对于金钱名利的渴求,人之常情,只是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它。
把令人无比羡慕的旺盛精力,耗在歌厅酒吧夜店,在震耳欲聋的噪音中,在大口大口喝着啤酒白酒的麻木中,在这种低级庸俗趣味的沉迷之中萎靡颓废,这样的方式,诚不足道也。
试问,这样的人,前途安在?
这样的人,路在何方?
恕我咸吃萝卜淡操心,替人问出了这个也许他们从未在脑中哪怕闪过一瞬的问题。
年少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样的古训 ,不知有没有在这样的年轻人的脑中闪过。
任性,是要有资本的,因为,任性,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什么当今社会,那么多受教育程度低下的青年男女,闪婚闪离?
表面上看是性格禀性脾气的原因,
本质上是素质低下、考虑问题简单、生存技能不强、迫于生计的压力而造成的。
一部分年青人,在当求知长才的时候,误入歧途,白白浪费了大好光阴,待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仓促成家,但却生存养家的能力不够,终究造成家庭的分崩离析。
这便是年轻时任性的代价之一。
至于体面的工作难觅,丰厚的收入难寻,只有从事简单的沉重的收入微薄的工作,这便是任性的代价之二。
同样美好的青春年华,有人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课堂上学习新知,为将来振翅高飞储备才干与力量;
有人在社会上东游西荡,混混痞子模样,逞强斗狠,自觉风光,殊不知自己极其愚蠢荒唐。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传记作品《断头王后》中,评论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最终被送上断头台时,写道,“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所以说,年轻时的放纵与任性,换来的定是一世的卑微与辛酸。
皮囊再美,抵不过岁月,
肉身精致,未必装得下灵魂。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所以,要让我们的灵魂跟得上我们的步履,就不要忘记汲取生命的养料,给我们的灵魂以滋养。这让我想起网络上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看来,此言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的
“只有在不幸之中,
才真正知道自己是谁。”《断头王后》的主人公在被送上断头台之前,曾说过这样的话—多么痛的领悟!多么巨大的代价,才领悟到人生的一句真理—将自己的头颅舍去!
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说过“认识你自己”。但是,在人看来,自我的认知,并不比了解别人容易。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尽力地去认识自己,探寻自己生命的秘密,更好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由挂在我眼前的几条毛巾和一个拖布,竟然联想到了这么多,啰哩啰嗦,絮絮叨叨,写下二千多字,哎!
我也真是无聊之极!
知我罪我,其无辞焉!
—张卫明,2020.04.13,am.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