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室里的发现

周三晚上的电脑室,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主机运转的嗡鸣。

我穿行在四排电脑之间,看着学生们完成当天的编程练习。显示器的蓝光映照在一张张专注的脸上,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科技特有的静谧。

“这个算法实现得很巧妙。”我在小王的座位旁停下。屏幕上是他刚写完的排序算法,结构清晰,注释完整。他腼腆地推了推眼镜,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回车键。

走到中间排,小李的代码更让我惊讶——她不仅实现了基本功能,还添加了完善的异常处理。“考虑得很周全。”我轻声称赞,看到她嘴角微微上扬。

那晚的批改过程让我倍感欣慰。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提交了高质量的代码,有的甚至超出了课程要求。就在我准备记录这堂成功的晚修课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转身时,我无意中瞥见小王屏幕上快速切换的窗口——一个熟悉的代码分享网站一闪而过。紧接着,我注意到后排几个学生也在频繁切换浏览器标签页。

真相像突然弹出的错误提示框,醒目又刺眼。

我没有立即打断,而是假装整理U盘,在教室里多走了几圈。那些让我惊艳的代码,几乎都能在编程社区找到对应的版本。学生们做了适当的修改,但核心逻辑和代码结构如出一辙。

失望像深夜的凉意,悄悄渗入。

站在电脑室后方的服务器旁,我看着这片显示器的森林。主机指示灯明明灭灭,像极了此刻我的心情。但很快,一个想法开始清晰:在随时可以联网的电脑室上课,我是否还应该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

换个角度想,这些学生至少还在努力——他们搜索、筛选、理解,然后修改代码。这何尝不是一种信息时代的能力?

第二周的电脑室晚修,我带来了新的教案。

“同学们,”我示意大家抬头,“今晚的任务有些特别。你们可以自由上网搜索资料,但要完成一个挑战:在找到的代码基础上,至少进行三处优化改进。”

电脑室里响起一阵交头接耳的声音,随后是密集的键盘敲击。

半小时后,分享环节开始了。

小王第一个展示:“我找到的这段代码虽然功能完整,但我优化了循环结构,增加了类型检查,还改进了错误提示......”

小李接着说:“我发现原代码的性能瓶颈,重写了核心算法,还添加了单元测试......”

那个晚上的讨论异常热烈。学生们第一次意识到,善用网络资源不是问题,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才是关键。

这件事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现在的电脑室课堂上,我会特意设计需要查阅资料的任务,教学生如何甄别代码质量,如何在现有代码基础上创新。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建立“代码优化工作坊”,专门分析网络代码的优缺点。

每当夜深人静,电脑室的灯光依然明亮。但我知道,这些显示器前闪烁的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真正的思考与创造。

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教育的意义或许已经改变——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筛选、再造的能力。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个晚上,在电脑室里的一次偶然发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992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当时集团有规定,凡是...
    上进暖阳C2阅读 5,055评论 23 73
  • 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那些用来摆看的东西。(不是指高档奢侈品) 这张照片,是我在回我小学时拍的。 不用我...
    We丶all阅读 1,612评论 0 0
  • 原载:保护眼睛的电脑设置方法 [豆瓣] 作者:zyfreefly 原载时间:2008-06-25 开篇附一张豆沙绿...
    Simultaneously阅读 3,392评论 0 1
  • 今天,打开电脑才发现出现了问题——启动困难。 电脑是过年由堂哥开车带回来的,听堂嫂说这是她哥哥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虽...
    树林爱写作阅读 1,248评论 0 1
  • 今天带领学生去电脑教室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从三月份开始,县局筹备这件事,一直到五月才开始实测。 正好,五月是心理健...
    康老师心育阅读 1,31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