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朝着明天前行

改革开放一代(The Reform Generation)的故事是如何书写的?老朋友何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涪陵的教学经历回忆起,到这批学生步入千禧年,这一代人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实施”、改革开放浪潮以及艰苦的农村岁月,我们看过了太多有关“改革开放白手起家”的故事,但一定很少看过从外来者视角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小人物如何依靠自身奋斗逐渐步入“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的故事。

对于这些,我们当然不陌生。

何伟笔下放弃政府分配的“铁饭碗“教职,南下打拼的四川县城居民,那些坐着绿皮火车,睡在火车厕所里的务工人员,那些依靠煤矿产业,制造业,销售业,房地产业发家致富的人,那些乡镇荒废的田地,和日渐衰老的村庄。

那些过早结婚的年轻人,那些放弃浪漫幻想,“残酷的现实主义”的年轻人,那些一心逃离家乡的年轻人,那些激情四射的年轻人,那些无可奈何的年轻人。

汪国真的诗句被翻译成了英文,失去了神韵,但却是一代人的心声:Since I chose the distant place,Simply travel fast through wind and rain.

在极速前进的时代洪流中,没有人愿意为掉队者停留。(“When everybody is busy trying to catch the fast-moving train, no one has time to care about someone who got off.”)

人们挣扎着不成为悲惨叙事中的主人公,但这样的主人公却随处可见。在非法矿山中掩埋的灵魂,在失序工厂中受电击而亡的工人,少数人凝聚了巨额财富,部分人拥有了还算稳定的生活资本,大部分人仍然认为自己位列社会底层。

就像何伟回收的问卷答案一样,物质条件的富足给他的学生带来了人生变化,但有些东西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

他写“内眷”,用“a kind of self-defeating competition”来形容它,指一种没有赢家的竞争。他写学生开的电梯公司,低楼层的住户由于害怕安装电梯之后,高楼层的住户会因此收获更大利益,于是万般阻挠,宁愿冒着自损八千的风险,也不愿意将利益拱手让人。

他写中国的农村人习惯用“ward off bad luck through negativity”,家长嘴上贬低自己的孩子,主动降低期望,以换来一个超出预期的结果。

他写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写中国人对于政府、体制的信任程度,他农村教育、中国教育的缺陷,但又反过来写道,中国人对他们的政府抱有信心。

他还写道,中国人说美国政府选出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总统,这是多元民主制的巨大缺陷,而更多的普通人并不在乎制度,不在乎主义,只在乎田里的庄稼长得怎么样,身边的人生活的如何。

听到Kenny G的《Going Home》时,我想到了李宗盛的《再回首》,想到了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中,叶倩文的《浅醉一生》。

它们被循环在,离乡的灵魂所栖居的每一趟绿皮火车上,穿过破旧与落后的故土,前往美好而富足的明天。

它们贯穿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小乡镇奔涌而出,渴望大展宏图的灵魂。

他们不愿意回首,只愿意前行。就像何伟学生用拙劣的英语写下的:

“I am not afraid of tomorrow for I have seen yesterday and I love today”

只愿朝着明天前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看书《生活课》对自己感悟和触动最大的是:一个人的美丽无需尽情绽放,需要适当收敛。在平常生活工作中,我们自己往往会尽...
    舒静阅读 84评论 0 1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又是一年。 冯骥才先生有一句话:“新年是检讨和许愿的节日,让营营役役了三百多天的自己,重...
    迎春花语阅读 528评论 0 1
  • 《寻路中国》作者何伟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希望到长城脚下的农村找一处安静的住所,静静地写作。经过一番努力,...
    心际流尘阅读 809评论 0 0
  • 唯愿流逝的时光能够转变为细碎的针脚,就此将开裂的伤口密密缝上,隐藏搁置在心底深处,假装它已经开始愈合,不再如最初那...
    sangrea1阅读 141评论 0 0
  • 回顾一下历史。 ‌历史上影响力可以和正在进行的智 能革命相比的,只有19世纪末始于英国 的工业革命、20世纪末始于...
    奕远君阅读 9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