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相识,就有一种久别重逢之感。萧红,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才女。
读萧红的文章,我在之前没有过的。甚至以前都不曾认识这个人,只是仿佛觉得有人在我的耳旁向我提起过。不过,那也只是当成了耳旁之风,一笑而过了。近来想起读萧红,是从微信读书上看到一个书友的书评,书评很客观的介绍了萧红和她的书。引起了,我对萧红的好奇,好奇她到底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好奇她的文字会有多么惊世骇俗。
在读《呼兰河传》之前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我很迷茫,也很困惑,纠葛在我身上的情感仿佛一个等待喷涌的火山岩浆,随时都会迸发出无尽的能量,把我吞噬掉一般。虽然,我会想着生活的确是一个熔炉,我们也避免不了的要经受它的烘烤。但总是会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反而会忘掉那些本该去坚守的本心,迷茫和彷徨,不安和纠结,时刻都在提醒我,我本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
《呼兰河传》是以萧红童年时的角度,来叙述小城呼兰河的故事。看上去是一本传记,但又不拘泥于传记的格式,形式洒脱,手法潇洒。确也符合萧红的写作风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从前的我,到现在的我,一如既往的认为写作的首要意义是为了贴合自己的内心。就如同萧红的文字一般,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倘若,写书的人只是为了写而写,倒也大可不必的写下去了,这样也是没有意义的。《呼兰河传》以童年时小萧红的眼光来看待整个呼兰河镇的人文风俗、情感变迁,既保留了童心的稚嫩可贵,也深刻的反映了呼兰河这个小镇的闭塞,落后和腐朽,人文风俗的低俗和迷信。以小孩子的角度去看大人们做的一件件离奇的事情,在文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观。孩子永远是幼稚天真的那一类,大人却不见得有多么明辨事理。呼兰河的闭塞,造就了在小镇上生活着的人们的落后思想和低级未开化的趣味。跳大神,赶庙会,送河灯,求道士,信偏方,看大戏……。种种迷信的活动,都禁锢着小镇居民的思想,他们的生活是枯燥的,他们需要这些落后的信仰来抵抗这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
与小镇居民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是萧红的童年生活,虽然,萧红的童年也没有走出过家中的后花园,但是这后花园里有着许多可供玩乐的植物和动物,也有着明辨事理善解人意的祖父。祖父对于萧红是重要的,萧红在她的《祖父死了的时候》中说道:“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萧红的人生因为有了祖父才变得的有同情可言,可见在那么一个大环境下,想要变成一个腐朽和凶残的人是多么的轻而易举啊!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又由这几个人物来提醒人们对于悲剧发生的思考。悲剧人物之一: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在现在人眼中看来,是一个极为落后腐朽的做法,就是那时候人们所说的“童养媳”。《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在刚来到呼兰河的时候,头上顶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一左一右的扎着两个辫子,她高高的个子,眼睛里充满了单纯的目光。她离开呼兰河的时候,眼睛变得黯淡了,头发变短了,身子也瘦了。她的离开,对于呼兰河的居民来说,只是少了一场戏,只是少了一件可以用来饭后谈资的娱乐了。呼兰河的人们,总是用看戏的眼光看待所有人,这戏演的好了,他们就笑,这戏演的不好了,他们就骂,仿佛他们的生活就只是一场戏而已。他们既是看戏人,也是戏中人。还着重写了,住在自己家里的长工“有二伯”,这个人物的悲剧在于他既不愿承认自己的命运,但又不愿去做出改变,怨天尤人,沦为别人的笑柄,仍然碌碌无为的生活在呼兰河。他就像是阿Q一般的人物,一直陶醉在自己的生活里。也还写了冯歪嘴子,这一类平凡但勇于去改变的人,虽然,他只是默默的听着闲言碎语,但他生命力之旺盛却给了读者对于呼兰河的一点希望的光。呼兰河不会永远闭塞落后下去,有人会去改变这些,即使那力量会很小。总会有那么一天的。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漫不经心的语言描写了她童年关于呼兰河的记忆,却深刻的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群相——用好心去做着坏事,却仍不自知。愚昧迷信,精神匮乏,不思改变的呼兰河居民,就这么生活在遥远且闭塞的呼兰河里。
河水在不断的向前流逝着,这座城也在不断的改变着,人不可能永远愚昧下去,但记忆中的呼兰河却仍是浑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