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言先生曾与静矣等一众大咖,赴辽宁“踢馆“,未遇对手,大胜而归。辽宁馆因耻此事,未有消息传出。静矣有写手之才,撰《名字的怨尤》,登《红豆》上,详记“踢馆“经过,老莫“踢馆“之事遂传于世间。
老莫自幼饿饭,身材矮瘦,喜闻坊间鬼怪故事。及冠之年参军,擅写作,进军队文学系,捧得铁饭碗。获副师职待遇,官至作协副主席。
于而立之年撰《红高粱》幻觉现实主义一部,蜚声寰宇。著作等身,自觉大成,以笔换“炮“,立志“永不唱赞歌”,频频“炮“轰当世。
2005年代,老莫及一众大咖游辽宁馆。
老莫等入大门,见门匾叶帅题词“辽沈战役纪念馆“,听解说“……我军亡1.4万,伤5.3万,敌死伤5.7万……“。老莫阴脸:“妈的……“
这时馆长来请老莫,欲借老莫笔墨,行赞歌,颂子弟兵之牺牲为国。
老莫正闷忿中,见馆长来邀,正合他意。“拿我炮来”,只见老莫挽起长袖,扎紧腰带,登弓字步,气运双臂,蘸墨为弹,炮口瞄准正中白墙,拉动炮栓,“轰、轰、轰……”射出两行20个大字:“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
见这“炮弹“射来,馆长顿觉剜心挖肺,措手不及,脸色铁青,心中暗骂:“可恶,是踢馆来了!“
老莫瞥见馆长毫无表情的脸,得意洋洋,撒弹壳狼藉一地,摔门而去。呆立原地的馆长气愤不已:尔等皆食公家饭,竟敢嘲弄死国者!吃饭乎,砸锅乎?!
奈何老莫段位太高,威势滔天,辽宁馆只能咽下这口恶气,不好声张,“踢馆“一事也未传开。老莫那墨宝也不准悬挂,至今当厕纸也未可知。
静矣曾为《北京日报》编辑,因愤懑而仿凤雏先生之志,誓终生不为革命书一言。然感于老莫“踢馆“太爽,就破了自己的“规矩“,将老莫“踢馆“事迹录下,得以流传,属实“难能可贵“。
(本文事实源于李静《名字的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