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清理看着书柜的时候就在想,怎么花了那么多钱买书,有点心疼。可是另一方面呢,又觉得看书是性价比很高的事情,花个几十块钱就可以跟作者来个愉快的思想交流。
看着它们静静的坐在我的书柜里面,每本书都是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读书和游戏的本质都是满足我们的娱乐需求,喜欢看书是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沉溺于书本,偶尔把自己代入书中的角色,体验下不一样的自己。看看传记类的纪实体书籍,让你去窥见别人的人生;看看心理学的书籍,可以让你进一步看清自己认识他人;看看历史方面的书籍,会让你明白再辉煌的人生也会尘埃落地,况且吸取别人的教训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让自己成长的更快。看看哲学类书籍,可以慢慢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习惯。回忆起四年前第一次看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很难理解,叔叔告诉我,哲学源于生活,看得时候联系日常工作生活点点滴滴就会明白,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看书的感悟也是常看常新。所以,看书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必拔苗助长,什么阅历就看什么书。看不懂或者不想看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看完,突然的某一天,经历了某些事情后,你会想到这本书,拿起来慢慢品读的时候会顿时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这可能就是人和书的缘分。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对的时间,任你怎么喜欢,对方都不会喜欢上你,或许会感激。不是你不好,而是你们不在对的时间相遇,这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刚毕业那会看得是各种励志鸡汤类书,比如:《淡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享受不再纠结的人生》《谁的青春不迷茫》《不曾走过怎会懂得》《你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等,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各类工具类的书籍,比如《如何提问》《批判性思维》《金字塔原来》《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麦肯锡系列丛书等等;再后来对古典国学很感兴趣,一有空就泡广州图书馆看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去年开始想接触心理书,买了几本心理学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弗洛姆《爱的艺术》,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会突然让你联想到某本书的某个故事或某句话。
接下来要整理书柜啦,其实整理书柜和整理衣柜的原理一样,参照之前整理衣柜时读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整理工作分两大类:1.确定物品的弃留;2.设定物品放置的位置。
STEP1:关于确定弃留问题
只保留此刻心动的书籍,看着封面问自己还想不想看这本书?感不感兴趣?有没有必要再读?等等。对于要清理掉的书籍要说“谢谢”,感谢它们在成长中某个阶段的陪伴。
STEP2:分门别类放置好
曾经看过琢磨先生的书柜整理随笔,他对哪个作者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有特别的安排,虽然类型一样但气场或观点不同的书不应该放在一起,会让书觉得难受。比如,他说弗洛姆和弗洛伊德不能待在一起,虽然都是研究心理学但因为观点不一,彼此会看不上眼。然而,我却偏偏想把他们放在一起,当然了,我应该事先跟他们说声抱歉没有征求他们的同意。弗洛姆是在大量研究弗洛伊德及其作品的基础上才有了自己创新性思考,才对情爱的关系有了截然不同的解读,这是在继承过程中的实现的创新,或许没有弗洛伊德也就没有他《爱的艺术》,我相信他们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来容纳彼此的不同。况且,自己是对的也不一样能推出别人就是错的,任何观点都不一定对所有的事情生效,不同的时间段也许也会不一样,比如庄子的思想在动荡时期也许无用武之地,但是对于人际交往确有很大启发,让我们懂得顺其自然,尊重别人。
最后想说,整理的时候一定不能少了音乐,不管是整理书柜还是衣柜房间……音乐会让你越整理越开心,尤其是听一些轻音乐或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