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还得从三十年前说起,伴随着猛烈的雷雨和激烈的咒骂,人间以它特有的方式欢迎苏起凡的到来。
“是个男孩!”消息迅速从县城医院里传回了凤梧村,继而又快速地传向街坊邻居。苏国栋高兴地点上一根烟,这是他的第三个孙子,香火传承,人丁兴旺,既是祖宗保佑,也是对得起列祖列宗。
一家欢喜一家愁,这厢喜气洋洋的,另一厢则鸡犬不宁。苏国梁的妻子黄淑娟拿上铁铲,骂骂咧咧地嚷着要去刨开祖坟:“风水都跑到他们那一房去了!不然怎么会我家季生连着生了两个女娃,他家却个个都是男丁?太公生前又是就偏着他们,死后也该改一改了!”
黄淑娟的喊声传遍左邻右舍,像是唯恐天下不知一样。苏国栋听到后脸拉了下去,却也不好出去跟她计较,只是抽着烟站在窗子里看着这场闹剧。众人又是拉又是劝的,最终好歹把她给拉住了。
苏起凡并不知晓由他带来的风波,到他能走能跳的时候,街里乡邻早又恢复了惯常和睦的相处方式,留在他脑海里的,都是一些大山里的故事。
凤梧村是南方一个不出名的小山村,同全国千千万万的传统农村一样,村民们以宗族的方式在这个地方生活,精耕着祖上传下的一亩三分地,共享着同一个姓氏。
“凤梧村”这个名字一度让苏起凡倍觉脸上有光,因为听起来比隔壁的“西里村”、“东山屯”等名字文雅多了。村名的来历倒还有一个小小的典故,据老人们所说,好像是追溯到宋朝的时候,有个姓苏的才子写了一首《凤栖梧》,讲的是什么“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碰巧前任村长苏天英非常喜欢这首词,认为如果把村名改成“凤梧村”,感觉村子整体的文化都能上升一个档次。后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土里土气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凤梧村”,原本的村名便被遗忘到山沟沟里去了。
说起来也算是托了改名字的福,世纪之交那一年村里接到镇上的通知,说地方上某某高级领导要下乡视察,看凤梧村名字独特,便挑了这个地方。苏天英万分激动,立即打开广播反复宣传,随后动员整个村子紧锣密鼓地准备这一“有史以来最盛大”的欢迎活动。
当时苏起凡只有四岁,却对整件事留有深刻的记忆。那时候村里天天都热闹得像过年一样,由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腰鼓队把小山村敲得热闹不已,孩子们则激动地跟着瞎凑热闹,吃饱了撑着地满村子乱跑。从村头到村尾的每一条路旁都挂着一面面彩旗,一时之间把村庄装点得五彩斑斓。从村小学里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每天都在列队训练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那些学生们头戴花圈,围着红领巾,昂首阔步抬头挺胸,面带微笑朝气蓬勃,稚嫩的集体声音在山间回响,几乎可以传遍村子每个角落。
后来领导如期而至,精心准备的欢迎活动也圆满成功。然而苏起凡对于当时迎接领导的场面反而记得不甚清晰,因为看过一次次重复的彩排,时间又过于久远,他也记不清领导究竟是在哪一次“彩排”时翩然而至。至于领导到村子里讲了些什么话,做了些什么事,更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他只是隐隐约约记得,当时哗啦啦跟着领导来了一大群人,其中包括当地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拿着一大堆村民们从没见过的设备,“咔嚓咔嚓”的闪光灯简直晃得村民们头晕目眩。
领导在众人的簇拥下照着行程走上山坡,看到一片蓝天白云,情绪一起,负手而立,吟诗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天英大声叫好,急忙命人记下,说以后这个山坡就叫云起坡。在苏天英的带头下,诸人纷纷鼓掌,学生们得到信号,齐刷刷喊起口号,腰鼓队便跟着再次敲了起来。
领导把手一压,那些声音便戛然而止,大家都装作用心的样子,听着领导发表讲话。接着往前走到了苏氏宗祠,祠堂大门的匾上用正楷写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两侧列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修德修身如琢如磨声自远”,下联是:“为国为民立心立命气正清”。“好联!好字!好民风!”领导细细看了一会,回头对媒体赞不绝口。“好!”苏天英见状又带头喝彩,少不了一番热闹的场面。
一群人到祠堂内部逛了一圈,随后移步村委会,登上顶楼放眼整个村庄。领导兴致不减,早已有人备好笔墨,他便挽起衣袖,恣意挥毫,用行书写下“地灵人杰”,然后龙飞凤舞地把名字题在左下角。苏天英得字后乐呵好一段时间,送走领导后立马组织人手把题的字刻在石头上,放在村口以供来往人员瞻仰。
没过几天,苏天英的激动之情未见消退,反而越燃越旺。他召集村民开起会议,在会上抒发抱负,大声疾呼说大领导题字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加上有多家媒体推波助澜,这一下可能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会注意到凤梧村,定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凤梧村本就山多地少,也没有什么出名的产业,趁此机会正好依托山水,提前布局旅游业,十几年后必能面目一新!村民们该当同心协力,改造落后的村容村貌,把村庄建设成模范村庄,以吸引更多关注和获得更多支持!
苏天英最后把这个计划总结为“开源大计”,就等着工程如期展开。意外的是,村民们在集资、集力把那条从村口到苏天英家门口的泥土路修成水泥路后,从报纸上看到那位领导又在好多地方留下了题字,觉得苏天英的计划已成画饼,最终只在离苏天英家门口不远处,留下一个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开源广场”,便停止了大计的实施。
苏天英退休变成“老村长”后,每天闲着无聊就在村里到处串门,喋喋不休地说起这段往事:“嗳,你看看咱们村现在这样子,不进不退的,像个什么话。你再看看西里村,申请了一个什么‘中国最美乡村’计划,摇身一变,现在成什么样子了?最少他们的年轻人可以不用像我们村,一定要外出找工作了!要是当年听我的话,把‘开源大计’坚持下去,现在我们早不知道比他们高到哪里去了!哪有做大事不需要时间的?一个个都目光短浅!”
每当说到情绪起来的时候,苏天英会叹一口气,摆摆手接着说:“唉,罢了罢了。我知道这些年村里一直有传言,说我当年搞‘开源大计’是为了给我自己谋福利。你说说看,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我怎么就为自己谋福利了?开的那条公路,修的那个广场,也都是大家原本就同意了嘛!再说了,公路又不是只经过我家门口,沿路还有好多家呢!只是我家住的离村口远一点,把路修到那里就停了有什么不对吗?还有那个破广场,说什么是我修了来给自己停车的。你说说,有这么一个道理吗?那个破广场都多少年没人用了,你说我跟我儿子辛辛苦苦勤勤勉勉,给大家当了十几年村长,到前几年才买了一辆车,停在那广场上,有什么不对吗?你看看村里头有多少人,多久以前就买车了。还有人竟敢说什么我挪用集体资产!你说说,有这么一个道理吗?你说要是村里要用,或者要再修那个广场,我肯定就把车放别处去啊……”
苏天英逢人就讲这些话,以至于后来村民们虽然不好意思赶他走,也都是爱理不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