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大卫·J.利伯曼所写。作者运用有关人类行为研究的全新成果,逐步讲解了如何在每一个情境中,取得人际优势,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轻松生活。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说服一个人?”
『采纳的关键』
你一定遇到过想要说服别人做某件事的情景。
你可能尝试过摆事实讲道理;或者罗列数据,直指痛点。
但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自己会下意识地做这些事情?
答案很简单,研究发现决定个人影响力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就是:给出结果、提供策略和调动情感。
其中,能够有90%的几率让对方做出改变的方法是:调动情感。
其他两个因素只能作为辅助使用,如果你无法调动对方的情感,那么你列出再多的数据和结果也没用。
就拿三国赤壁大战来说,东吴群臣对真正的战争投入不清楚吗?还是对战败的结果不了解?
他们都知道,但是这些东西不足以打动他们。
诸葛亮舌战群儒后,发现给出结果和提供策略都不好使,最终还是得调动情感。
于是,他用曹操的诗“铜雀宫深锁二乔”,激怒了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坚定了对方联合抗曹的决心。
激发情感,足以让一个城府极深,机关算尽的权臣做出改变,何况是普通人呢?
『第1招』
有一家彩票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好。他们的广告是:你能做一个赢家。
这个广告,让路过的人们直接脑补了自己买彩票, 并中大奖的开心情景。
但是,这家公司并不满足。他们更改了自己的广告,直接让收入翻了好几倍。
新的广告语是:也许,你已经是一个赢家了。
这个广告,让人们跳过了购买彩票的环节,直接脑补了中大奖的场景。
它激发了人们兴奋的心情。
所以人们在买彩票时,直接忽略了付款的环节,掏钱掏得更顺畅了。
而且,这条广告直接激发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他们害怕自己失去了“已经”拥有的东西。
错过一个让自己中大奖的机会?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激发出人们厌恶损失的情绪,是让人们做出改变的关键一招。
如果你希望别人把你的话听进去,就得把劝说的重心放在对方想“避免什么损失上”,而不是对方听了你的话后能得到什么。
这只是说话策略上的一个小技巧,但是数据统计,在做出改变上的效果却能翻倍。
『第2招』
生活中,以下几种情景非常常见。
父母反对一对伴侣在一起,他俩反而越走越近,甚至会一起离家出走;
但如果父母不干涉他们,他们反而会因为各种问题,争吵不休,最后分手了。
一个妈妈想让孩子穿秋裤,越是强迫,孩子越不穿;
但如果这个妈妈不管他了,没两天,孩子可能自己就穿上了。
这种心态,就是逆反心理。
但凡我们觉得谁要限制我们的自由时,我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这种心态下,我们会故意跟别人唱反调,做和别人要求完全相反的事情。
所以,在改变他人时,我们一定要避免激发他人的逆反心理,否则你很难达到目的。
比如,在公司,管理者不要因为考勤去扣员工的钱,而是要基于对方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表现综合判断。如果你紧盯着考勤,激发了对方的逆反心理,他就很可能出工不出力,虽然能够按时上班下班,但是坐在工位上什么也不做,或者有保留地做。有经验的管理者,都有过这种体验。
可以说,逆反心理是人性的恶,你不要激发别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恶。
因为,最后损失的是你自己。
总结一下,想要别人采纳意见,你就得了解让他行动的开关。用好厌恶损失的心理,规避逆反心理,你就掌握了让一个人尽快改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