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谓“汉学”和“宋学”两大阵营,它们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
2、熊老师在今天的课程中,通过孔子该不该做梦,这样一个小切入口,带领我们领略了两大阵营差异的本质。——宋学比汉学更加重视人的“内在”。
3、文化相对贫瘠的汉朝,对经典的解读是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圣人也是人,“孔子梦见周公的”,很正常啊,甚至根本没有人会提出这种问题。
而到了文化发达的宋朝,这就真的是一个严峻问题了。学者们相信,孔子已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当然不会做梦。
4、但《论语》明明有讲孔子梦见周公,这该怎么解释?
程颐矢口否认:“根本没这回事!” “……只是早年在寤寐间思念周公罢了,后来便不复思念了……。” “圣人也做梦的,但和常人不同。……”
5、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又该如何解释?
朱熹说:(这个……,嗝,……)“三月”之前脱漏了“学之”,《论语》原文应当是“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咳,咳)
6、梦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文明的早期,人们一般把梦理解为“灵魂离开身体”。
宋儒持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观念,虽然很偏颇,但真的是一种进步。
直到近现代,弗洛伊德的《释梦》搞出那么大的影响,但依然把梦的机制理解错了。
今天我们知道,“日有所思”和“夜有所梦”没有必然联系。梦总会自然发生,这是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这些内容,等我今后讲到《释梦》的时候再说。——非常期待!
7、(课程花絮)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怎样理解古代的经典和现代的世界?
摆脱先入之见的干扰。
摘得下鼻梁上那副几乎感觉不到的有色眼镜。
开拓眼界,多看不同的东西。
(课代表感悟:要做到这三点,真的是不易。就拿昨日思考来说吧,将“孔子该不该做梦”,理解为孔子是否有梦想,就是没有摆脱先入之见的干扰。)
8、昨日思考,今日重新解答:
当然,我们确实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批评孔子:“‘以直报怨’的人太小家子气,斤斤计较。贵族不是最讲风度吗,这样简直毫无风度可言。看看人家道家和佛家,要么闲云野鹤,要么万事不执着,多好!”还有另一种很典型的议论:“你就算‘以直报怨’了,除了给对方造成伤害之外,又改变了什么?对方给你造成的伤害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无论你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你为什么就不能泰然接受、迅速释怀呢?”是啊,为什么呢?也许只因为孔子做梦。是的,孔子该不该做梦,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答:你为什么就不能泰然接受、迅速释怀呢?
因为,“放不下”才是一个人的自然反应。
心如明镜,了无挂碍。这是佛陀和太上老君方能修炼成的心灵境界。
孔子该不该做梦?
简言之,在宋代以前,孔子该做梦。
宋代以后,孔子已坐上神坛,就不该做梦了。即使做梦,也和常人不同。
(熊老师认为:这就太难为孔子了。如果孔子复生,一定觉得程颐、朱熹那些人走火入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