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5.26

1、所谓“汉学”和“宋学”两大阵营,它们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

2、熊老师在今天的课程中,通过孔子该不该做梦,这样一个小切入口,带领我们领略了两大阵营差异的本质。——宋学比汉学更加重视人的“内在”。

3、文化相对贫瘠的汉朝,对经典的解读是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圣人也是人,“孔子梦见周公的”,很正常啊,甚至根本没有人会提出这种问题。

而到了文化发达的宋朝,这就真的是一个严峻问题了。学者们相信,孔子已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当然不会做梦。

4、但《论语》明明有讲孔子梦见周公,这该怎么解释?

程颐矢口否认:“根本没这回事!” “……只是早年在寤寐间思念周公罢了,后来便不复思念了……。” “圣人也做梦的,但和常人不同。……”

5、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又该如何解释?

朱熹说:(这个……,嗝,……)“三月”之前脱漏了“学之”,《论语》原文应当是“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咳,咳)

6、梦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文明的早期,人们一般把梦理解为“灵魂离开身体”。

宋儒持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观念,虽然很偏颇,但真的是一种进步。

直到近现代,弗洛伊德的《释梦》搞出那么大的影响,但依然把梦的机制理解错了。

今天我们知道,“日有所思”和“夜有所梦”没有必然联系。梦总会自然发生,这是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这些内容,等我今后讲到《释梦》的时候再说。——非常期待!

7、(课程花絮)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怎样理解古代的经典和现代的世界?

摆脱先入之见的干扰。

摘得下鼻梁上那副几乎感觉不到的有色眼镜。

开拓眼界,多看不同的东西。

(课代表感悟:要做到这三点,真的是不易。就拿昨日思考来说吧,将“孔子该不该做梦”,理解为孔子是否有梦想,就是没有摆脱先入之见的干扰。)

8、昨日思考,今日重新解答:

当然,我们确实可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批评孔子:“‘以直报怨’的人太小家子气,斤斤计较。贵族不是最讲风度吗,这样简直毫无风度可言。看看人家道家和佛家,要么闲云野鹤,要么万事不执着,多好!”还有另一种很典型的议论:“你就算‘以直报怨’了,除了给对方造成伤害之外,又改变了什么?对方给你造成的伤害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无论你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你为什么就不能泰然接受、迅速释怀呢?”是啊,为什么呢?也许只因为孔子做梦。是的,孔子该不该做梦,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答:你为什么就不能泰然接受、迅速释怀呢?

因为,“放不下”才是一个人的自然反应。

心如明镜,了无挂碍。这是佛陀和太上老君方能修炼成的心灵境界。

孔子该不该做梦?

简言之,在宋代以前,孔子该做梦。

宋代以后,孔子已坐上神坛,就不该做梦了。即使做梦,也和常人不同。

(熊老师认为:这就太难为孔子了。如果孔子复生,一定觉得程颐、朱熹那些人走火入魔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鲁迅在《杂忆》里说:“孔老先生说过:‘无友不如己者。’这样的势利眼睛,现在的...
    祥和鸿泰阅读 3,003评论 0 1
  • 从望文生义到约定俗成,这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一种很显著的规律。比如:“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指玩弄手法欺骗...
    祥和鸿泰阅读 2,890评论 0 1
  • 3~22《打开酷狗音乐,上面显示的第一首歌是什么?》 文|柒7 音乐,一直是我自己独处时光少不了的“老朋友”,...
    胞妈心时空阅读 4,455评论 0 0
  • 几天前,群里的话题走向一度往严肃方向跑了,让我顿时有种,这个平时用来逗逗大贵遛遛各式精怪的群非常的高大上的错觉。 ...
    论文使我心炸阅读 1,355评论 8 3
  • 白嘉轩用行动告诉族人:闹革命是一时的,而通过血缘和人情维系的乡村宗族社会是不会变的。这也是白嘉轩不可动摇的信念。族...
    许妮子阅读 1,765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