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发表作品时所署的不同于本名的名字。为什么要用笔名,何人何时首用笔名?时光漫漫,已不可考,今妄言之,故曰戏说。
中国人用笔名的传统,源远流长。南北朝时,一大批志怪作品,已经使用笔名。有趣的是,这时候人署名,虽然不署自己的名字,却也并不另造一个假名字做障眼法,而是直接用一个名人的名字来抬高书的身价。《续搜神》署名陶渊明,《博物志》署名张华,用的都是这种办法。大约那个时候,作者用笔名的原因,就像中国家长对待孩子,只要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做出什么样的牺牲都在所不惜。因此,署名的时候攀龙附凤,为的是作品能够广为流传。这个风气持续了好久,被称为江郎才尽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写诗的时候喜欢署名陶渊明。江淹的才华很高,这些诗混在陶渊明的诗集里完全可以乱真,害的后世好多人辛辛苦苦从陶渊明诗集里剔除伪作。但是,江淹的模仿水平实在太高,有些诗连陶渊明的超级粉丝苏东坡也辨别不出。这种事要是放在今天,恐怕要掉个个儿,不要说把自己的作品说成是别人的,巧取豪夺,恨不得别人的作品全是自己的。倘能够骗的一时,就可以盆满钵满,如果能够骗的一世,那就真的是名利双收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对于古人的这种做法,暗暗在心里骂道:“傻帽!”
到了明清,使用笔名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稍微了解点文学史就可以发现,明清人只有写小说、戏曲这些下里巴人的东西时采用笔名,至于作诗作文,那就坚决不用笔名。原因很简单,诗文是立言的不朽业绩,戏曲小说不过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不仅不足以提高声誉,反而会玷污了名声,当然要把这些作品和自己切割开。更何况,有些作者写作的动机简直不可示人,那就更用不得真名了。据说,《金瓶梅》的写作,就是为了报仇,真名当然要隐去,因此,兰陵笑笑生虽然据说是当时的大手笔,但这个大手笔到底是谁,至今还众说纷纭。四大名著的作者,也没有一个能够说的清的,中学课本上虽然确凿无疑,但是争议实在还不少。
现代作家几乎没有不用笔名的,有人做过考证,鲁迅用过的笔名竟然有180个之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金庸全是笔名。中学生学习的时候最苦恼的一件事情就是,考试的时候总会有一道试题,某某,原名某某,心里头忍不住会对前贤腹诽几句。按说,到了近代,小说已经成了新文学的正宗,用不着遮遮掩掩了,可是,还有这么多作者使用笔名,原因何在?这可能牵扯到一点创作规律本身的问题。虽然人人都知道小说是虚构的作品,但虚构也不是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一定要有生活经验做依据。作家们的生活经验,其实就是自己的生活,因此,笔下的人物,往往有周围人物的影子。说是影子,是因为作家理解人物,都是以己度人,因此,有些事情虽然是别人的,思想感情却往往是自己的,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原型和自己的混合。写小说就好像变戏法,不管变的如何巧妙,总有人想来拆穿这个西洋镜。鲁迅自称笔下的人物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但是他的弟弟周作人就能一一指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因此,为了避免麻烦,最好是取一个笔名,让周围的人不知道这个作者就是自己。不过,这个法子好像作用有限,鲁迅写《阿Q正传》的时候,人人自危,都想知道作者究竟是谁,考证家很快考证出巴人就是鲁迅,鲁迅就是周树人,很为鲁迅召来了一些敌人。
现在,社会管理已经非常规范,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笔名,找到作者都已经轻而易举。前几天,邯郸涉县一个人在朋友圈发了几句牢骚,虽然随即删除,警方还是按图索骥,对其实施拘留五天的行政处罚,笔名自我保护的功能早已经荡然无存了。因此,很多作家都不再使用笔名了,那真是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还有一些作家使用笔名,恐怕一来是受传统影响,习惯成了自然,二是觉得写作毕竟是件风雅的事情,要起一个风雅的名字吧。至于里面是否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就非浅陋所能揣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