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新闻,讲的是警方悬赏万元缉捕一名叫吴谢宇的犯罪嫌疑人。他叫吴谢宇,他把他的母亲给杀害了。 直到今年25号的时候,我看到新闻说这个吴谢宇终于被抓住了。我才明白了案子的前因后果。案子发生在2015年,北大学生吴谢宇放假要回家了,他的妈妈谢天琴非常高兴,这个考上北大的男生是她的骄傲,是她平淡生活的全部希望,她一定正想着做什么饭来好好疼儿子,可她没想到的是儿子背包里背的,是几把刀和各种作案材料,她更没有想到的是,儿子想杀的人是她自己。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杀人!吴谢宇甚至准备了监控摄像头在家中布置,面对着他母亲的尸体,他将黑色的塑料布缠在了母亲的身上,用活性炭来除掉臭味,这样的冷静和沉着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叫吴谢宇的人没有人性。
案子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有二:①殺母是一个极度丧失人性的行为。②吴谢宇是北大的学生。网友们更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个原因上,北大是中国的顶级学府,网友们觉得这种败类也能上北大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有部分文章甚至认为尖子生就是冷血的,他们做出这样的事都是国家教育逼的。不管我们国家的教育存在怎样的诟病,但这件事确实和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种类型的案子:首先他是一个内心泯灭人性的人,然后他正好是个高材生。这样理解这类案子是比较合适的。我更倾向于家庭的不完整和生活环境造成了这个人的心理缺陷,而不是联系上教育,教育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引导和传授知识,而性格的形成是在家庭中产生的。
还有网上及其流行的这个是高智商犯罪的说法我也不敢苟同。高智商犯罪体现在高智能化和高隐蔽性,吴谢宇两点都没有体现,他用的是刀子杀人,逃亡也是20多张身份证换着用的方法,这个案子可能算是高智商的人犯罪,而不是定义为高智商犯罪。这可能是社会普遍对高智商犯罪定义的误解。
我要表达的是,吴谢宇这样的人不是个例,社会上的每个阶层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人,我们要做的不是表达愤怒和不理解,而是如何防范阻止悲剧的发生。相对于加强教育来改变极端性格,我更倾向于的方向是加强个人的防范意识,以多方面的视角来观察你身边的人。
这也给父母敲响了警钟。父母应该更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而不是只停留在物质。你可以很轻松地问到孩子吃了什么又去了哪,但你却很难知道他经历了些什么又在想什么,如何和孩子们建立朋友的关系,建立牢固的情感桥梁,是很多中国家长该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