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问我,应该怎么读书才有效?
我告诉他说,通过读书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框架才有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员继续问,如何建立框架?
我告诉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主题阅读。读一个领域的书的时候,就一边看书一边搭建起一个基础框架,然后在后期看书的过程中,根据书中的新知、自己的实践、自身的经验、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的对比,对这个框架进行调整优化,迭代更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框架。
学员A问说,那要看多少本书呢?
我告诉他,最好这个领域的同类书都看,因为一个领域的同类书,里面的内容可能是相似的、相通或者互补的,这样可以训练我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员A说,干嘛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呢?这样多累啊!
学员B说,主题阅读,那得读多少本书呢?
我说:那要看你想要学习想要研究的那个领域有多少书了。
学员B说,要读那么多书啊?这样读下来多不容易啊,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呢!哎!
学员C说,直接根据书的目录或者书中的内容来搭建框架不就行了吗?
我告诉他说,你不是这本书的创作者,所以你不能根据这本书的作者,他的思维框架来搭建结构,你要根据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知识框架来搭建结构。如果你仅仅只是跟着作者的思维走一遍,那你其实并没有把书中的知识进行真正的内化。
学员C说,如果要在看书时结合自己的知识、实践和经验来搭建框架,那这样搭建框架太累了,我还不如直接把作者的框架拿来用。
我讲DISC性格分析与应用的课程。学员带着质疑问道,人真的可以被分为DISC四种类型吗?
我说:你做测评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你在DISC四个维度都有得分?(对方点头)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有DISC四个面,只是比例不同而已。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性格魔方一样,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一面。
学员继续问道:那我怎么分辨出我身边的人是哪种类型呢?
我说,运用我刚刚讲的“DISC识别技巧”,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识别出这个人在当下的场景中发挥出来的是哪种风格。不过,他可能只是在这种情境下才发挥的这种风格,换一个情境或者换一个人,也许风格就会变了。
学员:那不是意味着每次换个场景,我又要去重新识别他的风格吗?OH~My God!
我:学习DISC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去灵活的调整我们自己身上的DISC。比如说,当你发挥D型风格比较多的时候,你要考虑一下当下的这个场景、这个人适不适合用D型风格,如果适合就继续用,不适合的话就调整自己。我们要因人而异的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
学员:调整来调整去,多麻烦呀,我刚才还想问问老师,有没有哪一种风格可以在任何场景下都适用呢!
我:任何事物都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没有哪种因素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学员(失望的):原来这个性格分析工具没有那么好用呀!
也许,在这个快速经济的时代,你上进但焦虑,你努力但恐惧,你奋斗但怯败。
当你看到身边的人跑得很快很快的时候,你开始变得焦灼不安、急功近利,你想走捷径,你想遇到奇迹般的转折点,你想被名师指路和“点化”,你想抓住时代发展的趋势一举成功。
然而,当你没有做好刻意练习的准备时,当你不知道厚积薄发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候,当你不愿意为了长远的目标而放弃短期的享乐时,当你只想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靠近梦想的时候,那么,你只会离你想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你在那条路上,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寸步难行。我知道你有多么想抓住一个救命稻草,所以你才会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到处去寻求答案和解药,并且希望解药能够很快的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可是亲爱的,我想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世界上,没有捷径。每一个你看到的厉害的优秀的卓越的人,他们都是在荆棘丛生中挣扎着爬出来的。
他们在那条路上的时候,就知道前面有着怎样的艰难险阻,怎样的千沟万壑,怎样的颠沛流离,他们甚至知道,经历千辛万苦之后,不一定能够得到预期的收获。
但他们,因为懂得,所以忍耐;因为格局,所以坚持;因为思想,所以承担;因为明理,所以沉淀。
他们深知,没有那条路上的跋涉和坚辛,没有磨穿铁鞋的坚定和克制,没有涉危履险的勇气和智慧,就不会有思维的升级和心智的成熟。
所以,请你别用你的急功近利掩饰你的四体不勤,别再用你的急于求成掩饰你的一暴十寒,别再用你的急躁冒进掩饰你的好逸恶劳。
你付出什么,你就收获什么;你付出多少,你就成长多少;这是自然规律。
付出自己能付出的,换回自己觉得重要的,这就是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