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夏日,有温度有清凉。耳边知了的低吟也变得甚是欢畅,不再是往日的聒噪。透亮的蓝天提醒着人们什么是美好,难得的清风吹开柔柔发丝,令人顿然心旷神怡。
早上散步,偶遇一学生家长和一个熟识的邻居,正话家长里短。因为经常见面,就礼貌地打了招呼,然后驻足细听,发现处处是学问。此处感叹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经典,事实的确如此。
原来是学生家长正要化解邻居的家庭琐事。从外貌看 ,邻居年龄应该是50多岁,最后得知只有45岁。超短的头发没有任何形状,黝黑愁苦的面孔所诉说着内心的不悦,细瘦高挑的腰身让我莫名地想起了鲁迅笔下的 “祥林嫂”,整个人都散发着委屈和悲催的气息。经过她如泣如诉的述说,我们明白了她的困境: 捧在手心里呵护的儿媳自从生了孩子后, 一句话懒得和她说,她每天洗衣做饭帮忙照看孩子,给儿媳端吃端喝,仰着头和儿媳说话,儿媳还整天摆脸色给她看。其实我是见过她儿媳的,在外人眼里,挺乖巧懂礼貌的一个姑娘,(姑娘结婚早,年龄不足20)。不知道婆媳两个究竟发生过什么,但是一定有过什么。
学生家长听了邻居的诉说,先是宽慰了几句,说儿媳年龄小不懂道理是平常事,邻居应该有担当。然后又说婆媳问题是中国几千年遗留的问题,哪家都会遇见,只不过解决方法最重要。她对邻居说:“你要做自己,站的直,行的稳,然后就不会有大事儿。”接着讲述了她和儿媳“斗智斗勇”的故事。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有太多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笔不菲的财富。她讲到为什么要这个小女儿,她讲到儿媳刚结婚时怎样蛮横无理,曾经做过许多不合乎常理的事情,而现在变得知书达理,温顺贤淑,就是她坚持“做自己”。婆婆分内之事,她要做好,不卑不亢,她可以低头,但是有底线,不会在地上挖个坑头戳进去。她也爱孙子,她可以帮忙照看孙子,但是要让儿子儿媳知道孙子的教育责任应该是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 她可以拿出一百个诚心做三餐,但是要让儿子儿媳知道,他们吃也好不吃也罢,绝不能摆脸色嫌弃;她可以给儿媳零花钱,却要她知道这是“爱”,不是“应该”。她说她从来不唠叨说教,只是做给儿子儿媳看,让他们明白善恶美丑是什么,以自身的修养影响周遭的亲人。她说婆婆不应该是待在家里照顾孙子的人,她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圈,要“有事可做”, “有梦追求”。接着她谈到自己的工作——做“完美”直销,每天去公司学习分享, 满满的正能量。听到这里,我抬头欣赏她的衣着和妆容: 一个52岁的女士,身着得体的旗袍,白色的细高跟鞋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尝试,优雅的淡妆,弯弯的细眉,尽管不是流行的款式,却衬托得双目奕奕有神,剪修齐整的短发,净显干练和智慧。心里突然感叹:有这样的婆婆在身边,不改变也很难。这时让我想起我的学生——她的小女儿,先不说会笑的眼睛,漂亮的脸蛋惹人喜爱,单凭她那落落大方的举止,严于律己的处事态度,乐于助人的好心肠,都会让你禁不住多爱她一点。我们不难想象——她的现在一定有其母亲往日的熏陶吧。
现在一直流行一句话“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的确如此,我虽然不是“外貌控”,却不由得相信一个外表精致的女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大多是“狠角色”,她们身上,有一股强大的气息,吸引你靠近,促使你改变。再次左右看看两个做婆婆的人,一个唉声叹气,受尽委屈,一个意气风发,幸福爆棚。年龄相差7/8岁,却给人相反的判断。一个只是“婆婆”,而没有自己,一个只有“做自己”——做好自己的每个角色。突然又想到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啊,Whoever you are, try to be yourself.(无论你是谁,做自己最重要。)
庆幸今日所听所获: 听君一席话,胜读圣贤书,身边到处是智者,多聆听,多学习,幸福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