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徐霞客
这话是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1639)游云南时所说,记载在《徐霞客游记》里。石斋是谁,到底有何德何能,徐霞客竟然给他这么高的评价?
他就是福建乡贤,明末大儒黄道周。虽然他现在鲜为人知,可在明末清初,却是名满天下。
闽海才子少年游
黄道周,字幼玄,又字螭若,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1585)生于福建漳浦铜山所(今福建东山)。黄家先祖曾在朝廷为官,后为避官祸从福建莆阳(今福建莆田)徙居至铜山,到道周父亲黄季春已是第五代。虽以打渔讨海为生,但世代读书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道周是季春的次子,长子道琛大道周17岁。
道周自小聪慧,5岁(指虚岁,下同)就开始上学读书。一日,《论语》课上,小道周向授课先生请教:“为什么圣人只教人以读书,有子却为何还教人以孝悌?为什么圣人只教人以老实,曾子却为何还教人以省事?”先生一下子被问懵了,不知如何回答。
道周从小这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就多,因为他喜欢读书,涉猎极广,经史子集、诗赋声律、阴阳五行,甚至炼丹术无不学,尤其对《易经》钻研最深。但黄父对他要求甚严,不让他读闲杂书,只让他读科考书。父子间在读书方向上常有争执,道周表面迎合,暗地里却不听话。黄父为人正直,对理学颇为心得,又善于擘窠大字,是道周真正的启蒙老师。
道周从小志在四方,喜欢远游。14岁时,他游历广东博罗,并写下《罗浮山赋》,颇受当地士绅名流的赏识,被誉为“闽海才子”。由于年少翩翩,博罗有不少富显人家想把女儿许配给他,他都婉言谢绝了。
读书、游历、作文、答和,少年道周乐此不疲,日子过得很惬意。步入青年后,道周开始忧国忧民,常常上书朝廷,有时会因心忧国事而落泪。
23岁那年,道周遭遇了一场大变故——黄父突然病故!黄父的离世,让道周意识到自己精神家园里的唯一靠山没了,从此无依无靠。此时他穷困潦倒,非但学业无成,而且穷到连殓父的钱都是借来的。
从此,他像是变了个人,变得沉默寡言,开始用心经营仕途经济。23岁开始讲学养家,25岁娶妻林氏并移居漳浦,26岁生女儿子本,27岁中秀才,34岁中举,38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初入仕途见铁骨
天启二年(1622),道周刚中进士就差点丢官。当时魏忠贤权倾朝野,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另两位新科进士文震孟(状元)、郑鄤约道周一起弹劾魏忠贤。文、郑先后上疏弹劾被罢官回乡。因黄母在来京途中,且首辅叶向高极力劝阻,道周非常纠结,三疏三焚,犹豫不决,最终还是爽约。为此,他抱愧终身。但他还是满怀报国热情写下《拟中兴十三言疏》,提出十三条富国强兵、振兴朝纲的建议,却无一被采纳。道周固然反对阉党,对东林党也是保持距离。虽然借住在东林党人周起元家中,却不肯参加东林党的任何结社活动,说明他对结党一直抱有警戒之心,
三年后,道周用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铮铮铁骨。天启五年(1625)正是阉党最为猖獗的时期,朝野上下唯魏忠贤一人独尊。道周因修史严谨得体,晋升为讲经筵展书官。展书官虽非实职,却是重要位置,有良好的上升空间。上任第一天,道周就一改跪步膝行献书的旧规矩,在魏忠贤的怒视下,平步献书给皇帝,其他人看得目瞪口呆。第二天,道周辞职回乡。
回乡途中,他探访了文、郑后,才回到漳浦,讲学、著作、研究易理。由于林氏在随黄母进京途中不幸病逝,42岁那年,道周续弦,娶了蔡司农的侄女——15岁的蔡玉卿。玉卿知书达礼,兰心蕙质,谦和温婉,不但是道周的生活伴侣,跟道周生了四个儿子,也是道周的精神伴侣。在道周影响下,她也成了书法名家。两人新婚后不久,黄母去世,道周在家守制。期间,徐霞客慕名来访,两人结成“割肝之交”。
宦海浮沉惟初心
天启薨,崇祯继位,拨乱反正,肃清了阉党集团,召道周进京复职,主持浙江乡试,擢右春坊右中允(六品)。此时朝廷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外有东北的后金迅速崛起,对明朝虎视眈眈。崇祯起用旧将袁崇焕,任蓟辽督师,打造宁锦防线。无奈后金绕开防线,从蒙古入关,直扑京师。袁崇焕回救,赶走后金后却蒙冤下狱,并累及次辅钱龙锡。满朝文武无人敢言,道周则三疏救钱龙锡,终被停职调用。告假还乡前,在玉卿支持下,再次上疏,劝崇祯“小人勿用”,讽喻首辅温体仁,惹怒了崇祯,48岁被削籍回乡。由于道周也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分忧,被誉为“古今第一词臣”。
回乡后,道周先后开办了大涤和榕坛书院,对易经和经学的研究也日臻成熟。《榕坛问业》是道周在漳州榕坛授业时和学生的问答语录,后由学生汇集成书。此书内容包罗万象,一改明末空谈心性、颓废空虚的习气,提出注重务实,提倡实践的学术新风尚,深受后世好评。
崇祯八年(1635)末,道周官复原职却因无意官场而迟迟不肯进京就任。次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再次围攻北京。道周闻讯,立即募集36名乡勇进京勤王。抵京后,清军已撤,道周遣散了乡勇入朝复职。
崇祯十年(1637)二月,道周主持分考会试,五月升左谕德(正五品),十二月晋升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期间,道周多次具疏辞职,皆不允。两年前,郑鄤因得罪首辅温体仁被诬“杖母”入狱。道周进京后,极力营救未果,上《三罪四耻七不如疏》,刻意提及自己文不如郑鄤。因救郑鄤,道周后来多次遭受政治攻击。
崇祯十一年(1638),内阁换届,道周作为会推名单上的第一人选,极有希望入阁。然而,由于内外交困,崇祯更看重的是能提出平叛农民军策略的杨嗣昌。因此,道周落选而杨嗣昌夺情入阁。道周既反对杨嗣昌夺情,又反对他的筹饷穷民政策,便上疏弹劾杨嗣昌夺情。由于特殊的时间节点,崇祯十分质疑道周的动机,就在平台如对道周,与道周大辩伦理纲常。由于崇祯多疑理亏,被道周辩得哑口无言,颜面尽失,君臣不欢而散。不久,道周被连降七级,调任江西布政使司都事。道周告假还乡,没有前去任职。回乡后,道周在漳浦北山守墓,建十朋轩和九串阁,以明心志。
崇祯十三年(1639)初,因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道周遭弄臣诬陷结党,赴南昌就捕,押至北京。由于道周素有清廉正直的名望,许多正人君子自发设法营救,结果反而坐实了结党的嫌疑。于是,道周先被廷杖八十,后又多次遭受严刑逼供,但他拒不认罪。也就在身心饱受摧残之后,道周在狱中完成了易象数学里程碑作品《易象正》。
次年底,在复社领袖张溥等人营救下,道周出狱,永戍四川酉阳。八个月后,在赴戍途中被免戍复职,道周告假还乡,并未进京就职。回乡后,道周建明诚和邺山书院,多次举办讲问大会,受众极广。
节义千秋照古今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自缢,明亡。道周闻讯后与众弟子痛哭三日。五月,南京弘光政权成立,任道周为吏部侍郎。道周上《时务疏》,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无奈南京朝廷疲于党争内斗,无暇顾及。道周很失望,不肯上任。首辅马士英一再催促,道周不得已动身前行,途中晋升为礼部尚书。赴职后,见满朝上下一心苟和,没有丝毫抗清斗志,极度失望,上疏请赴绍兴祭禹陵。祭禹期间,清军南下,弘光朝亡。南明朝臣在杭州另拥立潞王监国,没几日,清兵来犯,潞王政权亡。随后,唐王在道周和福建总兵郑芝龙等人拥立下在福州登基,建立了隆武政权,道周任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然而,军、政、财却都受郑芝龙掌控。
道周力主抗清,郑芝龙却只想把隆武政权当作降清筹码,两人势同水火。无奈,道周在没兵、没钱、没粮情况下,靠着120份低级官员的空白委任状,招募学生和家乡子弟,带上扁担锄头,北上抗清。打了十来场小胜仗后,终遇清军主力,兵败被擒。在狱中多次拒降,并羞辱前来劝降的洪承畴。次年三月,就义于南京,享年62岁。
百年后,清乾隆赞道周为“一代完人”,谥忠端;两百年后,道光下诏道周入祀孔庙,受万人景仰。
道周著作颇丰,多被《四库全书》收录,涵盖易学、理学、政治、史学、文学、音乐、军事、天文、艺术等学科。其绘画俊朗清雅,恬淡疏远,磊落光明。道周称书法是“第七八乘之事,切勿以此关心”,楷、行、草、篆、隶书体,却无不精通,其书法险峭峻拔,遒劲朴拙,天趣自然,影响了当代诸多书法家,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称他为“明季书法第一人”。
二O一七年腊月八哥于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