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宜宾需在产业链升级、科教资源汇聚、城市治理与功能完善、区域协同及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寻求突破。
宜宾要实现“发展突破”,应把“资源换资源”“科教兴市”“治理现代化”“差异化竞争”四个关键词做成一套组合拳,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大格局中打造不可替代的增长极。
1. 继续用好“资源换资源”模式,但要把资源投向高杠杆领域
• 已实践的“三个三分之一”土地整体开发经验,可在新城区、高新区复制:用土地收益和市场化开发反哺大学、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实现“无中生有”式集聚。
• 未来重点把资源向“链主+基金”招商、场景创新、数字化赋能等“核爆点”投,形成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
2. 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把科教“第三极”真正做实
• 拥有11所高校、18所合作高校的办学和科研资源,要通过“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形成闭环:科研—孵化—产业—再反哺教育,让人才、资本、技术在城市内快速循环。
• 建议设立“飞地研究院”“校招院用”等灵活载体,把高校的专利、订单和宜宾的场景接起来,把“科教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
3. 做深“治理现代化+城市功能”文章,提升要素承载力
• 宜宾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配套不足,是留住人才和项目的最后一公里。
• 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契机,推进“15 分钟公共服务圈”“一网统管”城市运行体系,用更优质的治理和功能吸引高端要素聚集。
4.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打“差异化竞争”
• 周边城市目标趋同、同质化竞争加剧,宜宾应以“科技产业链集群”“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主动承接成渝核心功能疏解,形成与成都、重庆错位发展的排头兵效应。
• 依托“川南经济区+长江经济带”门户,打通水运、铁路、空港多式联运,把“通道优势”转成“开放优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5. 用改革和政策创新营造长期活力
• 作为“改革名市”,宜宾可在国资国企、财税金融、能源管理、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率先试错,形成可复制的改革创新样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通过“高能级平台+高质量治理+高效率改革”的协同发力,宜宾有望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完成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跃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