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商丘市实验小学语文课例研修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课例研修潺潺涌,
恰似清泉涓涓流。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课例研修自是散发着勃勃生机,让参课予课老师在相互的磨课观课评课议课中增进了解,在彼此相互学习与借鉴中,加深了情感,让日常的教学焕发出青春活力,课堂律动出醉人节奏,孩子绽放出如花笑脸!
课例研修贵在一个“研”字,
一个“研”字凝聚了一群人,
一个“研”字转动了课堂的主轴,
一个“研”字发散了几多思维,
一个“研”字汇笼了多少智慧,
一个“研”字书写了育人春秋,
一个“研”字传承了文韵精髓,
一个“研”字创新了时代教学!
自2010年始,商丘市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就一直走在课改的路上。本学期,关景双院长曾两度为我们面对面解读“课例研修”的内涵。
关景双是“师之蕴工作室”领衔人、课例研修专家、上海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他手手相传“为学而教课例教学观察要点”的方法,三维目标的设定,以及观课议课写课具体操作的步骤,“三色笔批注设计”的细节.......让观看老师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获得了深深的认同。
分组研修,知行合一,力学笃行。
随后,主抓语文教学工作的孔丽校长,站在关景双院长的理论高度,认真培训六个年级的语文教研组长,六个教研组长分别在组内展开语文教研会,把组里的老师分成4人或者5人小组,小组成员先是讨论共同确定“研修主题”,然后仔细斟酌制定“三维目标”,如何呈现“教学设计”……很快小组成员陆续就开始了一讲、二讲、三讲、四讲、五讲,一个人讲,剩余小组成员认真观课,记录,无一旁观者,都是参与人。课后,老师们纷纷根据自己的观察点议课评课,说者尽心竭力,听者虚怀若谷。就在这一次次上课、观课、评课、再上课的循环往复过程中让大家体会到了研修的实用价值,也感受到磨课的乐趣。真是“师心一片磁针石,不达目标不肯休”啊。
全校汇报,匠心独运,各有千秋
六个年级的汇报课,以其学生年龄不同、研修主题不同、教师讲课风格不同,精心打造的课堂,各有特色、匠心独运,如同刚出蚌的珍珠,熠熠生辉。
一年级李霞老师执教的《青蛙写诗》,李老师亲切自然,生动有趣,让一年级的小同学在读中识字、读中积累、读中想象。
赞李霞
恬淡优雅是李霞,娓娓道来讲“青蛙”。
孩童最初学语文,朗朗书声乾坤大。
二年级翟雪菁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商量”》,围绕“商量”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在一个个情境中启发学生敢于说,敢于与人交往,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
夸雪菁
活泼有趣是雪菁,扎实课堂师心诚。
学会“商量”很重要,自信智慧过一生。
三年级王娟老师执教的《故乡的除夕》,通过预学、共学、延学的过程,根据学段特点,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语言文字。
吟王娟
温文尔雅是王娟,少教多学真是赞。
情境教学情意浓,如同跟着过新年。
四年级韩园园老师执教的《飞夺泸定桥》一课,
咏园园
字正腔圆是园园,沉稳大方台上站。
三维目标很清晰,训练读写她领先。
五年级韩茹老师执教的是《透过语言,感知人物——“诺曼底”号遇难记》,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从而感受人物品质,延学两篇文章,进一步感受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魅力。
叹韩茹
笑容可掬是韩茹,学以致用教生悟。
感知人物真善美,春风化雨无声处。
六年级马艳华老师执教的是《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炼—螳螂捕蝉》,以一篇带两篇,以学定教、小组合作训练有素,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阅读声中学习文言文语言的精炼,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充分展示了高年级段的高效课堂。
评艳华
伶牙俐齿是艳华,妙语连珠展才华。
以学定教思路清,小组合作很融洽。
汇报课结束后,六位授课老师和六个研修小组,分别根据自己的观察点和观课记录进行议课、评课,老师们侃侃而谈,严肃而认真,真实的感受到实小语文老师们的朝气蓬勃和势如破竹。
最后,孔丽校长给老师们做总评,充分认可老师们在这个学期语文课例研修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同时,又对老师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愿老师们——不骄不躁,将“课例研修”进行到底!不做无源之水,不做无本之木,平时多读书,逐步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味,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愿老师们随着年龄增长的不只是皱纹和白发,还有能力和才华!
细细回顾十年课改路,实小的语文老师们,经历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倾慕,经历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期待,走过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感受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得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探索决心,时至今日,课改历时已近十年,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逐渐从迷惑到开悟,从模糊到清楚,从犹豫到坚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实小的语文老师,就是在小语的路上不断的修行。我们常说,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正所谓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课改的路上,我们且走且思且探索,留下的是记忆,回味的是人生!
课改路漫漫,
求索探真知。
课例独有偶,
研修必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