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位朋友是幼师,一次聊天她无意中说起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和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性格不一样呢,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性格相对孤僻,不合群。
一次朋友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普遍排队在最后面,别人参观的时候他们默默地在后面,每一处景点都是等其他孩子参观完了他们再去看。
他们的适应期也相对比较长,虽然每个孩子进入幼儿园都有一定的适应期,但是他们好像会更长一些。
2.
想起我小侄,有段时间他妈妈在外面做生意特别忙,一周见一次面,他那段时间心神不宁,成绩也一直下滑,见了妈妈后又亲昵又推远。
这就是对妈妈的不信任,一方面,他特别想念妈妈,便粘着妈妈。一方面,他觉得妈妈抛弃了他,有怨气,于是又推远妈妈。
3.
从心理学来说,婴儿与妈妈产生了亲密的感情链接后,如果与之分离,就会表现的伤心痛苦、拒绝分离——分离焦虑。
如果0-3岁,父母不和孩子在一起,时有时无,孩子很容易寻找父母,由于不确定父母何时回应,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发展成“反抗性依恋”,他们对母亲的离开非常警惕,当母亲离开时非常苦恼,极度反抗,甚至每一次分离都会大喊大叫。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很矛盾,既寻求接触,又抗拒接触。
在孩子的0-3岁来说,是培养安全感的时期,这时候他还不能判断妈妈离开他依旧爱他,他们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对妈妈的爱产生怀疑,孩子3岁以前,不能承受与妈妈超过两周以上的分离,这时候对孩子的照顾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对世界安全感的缺乏。
4.
反抗性依恋类型的孩子长大后,也会遇到一些亲密关系的问题。他们总是非常渴望亲密又非常恐惧被抛弃。
是的,他们长大后仍然很害怕被抛弃,害怕恋人像小时候的妈妈一样离开他们,抛弃他们。他们想在恋人身上重新找回孩童时期缺乏的安全感,愈合自我意识中德焦虑问题。
经常他们表现出对恋人极度依赖,而且总是寻求承诺,他们希望恋人可以拯救自己的缺乏安全感。可是另一方面,他们还带着孩童时期被抛弃的恐惧,他们总是担心被恋人抛弃,种种不信任感又让他们把恋人推开。
有研究说明,他们经常怀疑恋人,查手机,跟踪行迹,甚至防贼一样防止恋人有异性朋友。其实这所有的怀疑都不是怀疑恋人,而是怀疑孩童时期的妈妈,他们真正的不是担心恋人会离开自己,而是担心孩童时期的妈妈会离开自己。
所以有人说,恋爱就是修复心灵的过程,在恋爱中,我们退化到了孩童时期,在尝试弥补孩童时期受到的伤害,如果幸运,我们遇到可以包容我们的人,便可以修复儿童时期受到的伤害。可是大多数我们都是彼此伤害。
5.
0-3岁的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个体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三年的心理发展对一生都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他的情绪、他的气质、他的自我意识、他的心理特征都和父母的陪伴有关。
不要认为孩子小,大了再陪伴他、教育他。这三年其实更重要。尽量不要长时间分离,要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样,孩子才可以形成所谓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