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 作者在书中归纳了常见20几个错误。
大部分错误的源头是“我的更好”。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念头。意为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认为我所拥有的东西,它们很特别就像是我们的一部分。包括事物、家人、想法、判断、权利,观点等。
举些栗子,身边的亲戚经常吹嘘着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又或是你和别人买了一模一样的包,但你就是觉的,比他的的更好。我们的五官,照镜子的时候可能会觉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这种错误看似无伤大雅,但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生活,你却未曾重视。
有些父母的溺爱使的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自私。爷爷奶奶隔代爱,认为孩子更棒更好。在思想上麻痹自己,我的孩子都是对的,我的孩子是最棒,无法容忍孩子受半点伤害。一切的错误都归咎于外界。平时有没有注意你身边家长在带孩子时。孩子走路碰到桌子,孩子痛了,家长马上会教孩子打桌子,桌子坏,打它。在孩子做错事,妈妈准备惩罚他时,爷爷奶奶出面袒护,怎么小的孩子它知道什么。再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闹,不经思考就归于一定是别的孩子的错。不管结果怎么样反正你打了我的宝贝,肯定是你的错。我孩子肯定没错。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打打闹闹是很正常的,我就见过家长因为孩子打闹在群里撕逼争吵的。小孩子那么小哪里说的请问前因后果,又怎么判断的出谁对谁错?双方家长仅凭在自己孩子那获取片面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偏见,再配合孩子受委屈的愤怒。这道题怎么做都是别人孩子错,别人父母的错。
过分溺爱的爱,会导致孩子推卸责任,自以为是,目无尊长。孩子是天生的察言观色专家,在和你交流中就一直在探查你的底线,他可以很快找到它。一味的溺爱还会扼杀孩子的反思能力,自私的种子会在孩子认知的世界生根发芽。伴随着他茁壮成长,而他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告诉我的,他们也认同我这样做的。这样做肯定没错,你现在应该可以了解一些,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是很难理解的吧。因为那是深深扎根在他心中的参天大树,那是他的认知的基础,所有行事的准则。没有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思考的 。一个这样长大孩子要改变那是十分的困难,相当于一座大楼要拆了重建。那种痛苦可想而知,你猜猜一个自私的人会愿意接受他们原来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个想法吗?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主人公(由我们亲爱的小李子主演)联邦侦探泰德·丹尼尔受命到一座岛上调查一犯人失踪。开头男主人公突然醒来,头非常痛,此时出现了他的搭档一名司法官。随后在调查的两天中,主人公见到失踪的犯人,在c区重逢他曾经见过的线人,还有那若隐若现“死去的妻子”“经常问他为什么不救她的小女孩”“被告知他们被下药了”所有的一切都在指向灯塔,那里肯定是个恐怖人体大脑实验室。在尾声主人公终于闯进了灯塔,拿着枪一间间的找,当他发现灯塔上什么都没有。等着他的只是院长,和他的搭档司法官。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假的,这一切都只是治疗。
他本来就是个这里的病人,在过去的治疗中他反复提出这个故事“侦查人脑实验”这个是他大脑中虚构的剧情。
为了让他康复,医生采取角色扮演疗法来治疗。为的就是让他面对现实,恢复健康。在幻想中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他的三个孩子中的一个女儿。他的妻子有自杀倾向,但是他没有重视。妻子杀死了三个孩子,然后把他们丢进了家门口湖中。主人公在痛苦和悔恨之中愤怒的开枪打死了妻子,他原来是个警察。主人公最后找回了他的记忆,并恢复了心智。你认为故事就怎么完了吗? 不不不,当主人公出院时,和他旁边的助手司法官(现实中是他的主治医师)说:“我们要离开这里,查克,回到大陆。不管在这里干什么,肯定不是好事。”那一刻司法官一脸的绝望。最后主人公说出来这样一段话:这里让我不由得去想,人应该怎么做,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做个好人死去。
对主人公来说,哪个经历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能让自己合理活下去的动力。主人公为什么一定接受那残酷的事实,真实经历对他来说实在太痛苦,最爱的妻子杀了最爱的孩子们,他是那么的爱妻子但他又杀了自己的妻子。同时自责自己,没有及时重视自己妻子的病情,导致妻子杀了孩子们。孩子们的死,都是他造成的。这几个是多么可怕的错误,普通人不管是谁遇到其一都疯掉了。更何况主人公,那痛苦想想都让人觉的可怕。
痛苦到极点,我们无法承受时,大脑会自动选择遗忘,这是自我保护机制。为什么医生要他恢复这样的记忆,我觉的也是很有问题的。怎么可怕的经历试问,谁面对的时候受的了,你让主人公怎么面对。
再看看前面自私的人,他自私的思维模式跟随着他长大成人,一同欢乐一同痛苦一同经历,那是比什么都真实的存在。就算他发现它是错的,他又怎么可能接受现实。消灭“它”比现实世界中杀了自己最爱的妻子更痛苦。
生活中有些事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有些错误可以。不要放任它自由生长,视而不见。消灭它,在我们还受的了痛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