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过是左眼到右眼的距离,是青海湖的湖光接天,我们伸手,用手掌的纹理丈量阳光。我们横跨13纬度,距离1400多千米,海拔最高相差4000多米,相差近50分钟的地理时差,来到了西北的两大省——甘肃和青海。
当我走在北京繁华的街头,人群熙熙攘攘,想起的却是张掖、敦煌……,几座小城,处处是人情味,它们虽然没有北京城大,但也正是这样,这里拥有着水天一色的青海湖、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这里的人们敬畏自然,人地和谐,因此也就少了许多冷漠。
从青海到甘肃,一路上,祁连山脉绵延。祁连山脉,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处,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朝代为了避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筑修缮长城的原因了,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或上或下,从高原的草甸,到森林的出现,最后到平原的耕地。从海拔4000多米到1000多米,祁连山脉的自然环境保护的很好,四处可见满山绿野,牛羊斑驳闪烁在之中。这是自然界中的和谐之处。
又说起鸣沙山月牙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存在?沙漠中一片净土,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虽然被流沙环抱,但遇强风而泉却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这便是“月泉晓澈”。这些虽说是自然界的和谐却也需要我们的维护,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还记得在敦煌莫高窟的时候:就记得讲解员她没有教我们如何参拜佛像,只是叫我们蹲下来,蹲下来看着佛像,这时佛像他们也在看着我,我们之间仿佛有了眼神上的交流。而站着看他们却是感觉的他们延伸向下像是在寻找着些什么,并且头身比例也不协调,听到这儿,我不得不赞叹古人的心思细腻,和以人为本的和谐。这或许就是画个角度看世界,整个世界都会变得和谐许多。或许在“蹲下”之前,你感到奇怪和迷惘,可换个角度之后便豁然开朗。在我看来这次旅行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这些洞窟,洞窟中的佛像,洞窟中的壁画,真的让我有所忌惮,让我十分敬畏,因为这些不仅是佛教的象征,同时他们世世代代建造洞窟的壮举,是在几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对佛教的虔诚,也是我们现在对于他们所信仰的尊重。我们更好地保护莫高窟,也不仅仅是莫高窟,是我们的祖辈在这片大地上所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也是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的一种交流方式,也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谐的存在。
当我偶尔翻着电视频道的纪录片时,总想起我亲眼所见的敦煌莫高窟,脑海中不仅是窟洞中逐渐褪色的壁画和佛像,还浮现出为那些地方所付出的科学家、工作人员,他们,所付出的,无法用语言形容,无法用尺度丈量。
当我路过雍和宫时,我想起塔尔寺(北京雍和宫和西宁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两大行宫),宫殿外是虔诚的人们,宫殿里是他们所敬仰的,我能从他们身上读出一种我之前所不理解的自由。如若精神上有所寄托,那么肉体上定是自由的。
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许多虔诚祈祷的人们,殿前的木板甚至水泥地,被一次又一次跪拜,他们的手和膝盖也绑上了绷带,我曾无知的悄悄地问身边的人,他们要跪拜多少次,当我得知是十万次时,我震惊了,是一种心灵上的冲击,他们手握一串佛珠,当时我并不理解,如果真的是十万次,那他们将有多少时间为此所禁锢住,而无法做其他事。但后来我明白了,也许我们心目中定义的自由本不属于他们,不是到世界各地去周游,不是在广阔的海边、无垠的草原、高耸的山峰上高吼,而是寻求心灵的洗涤。也许在他们看来心灵纯净了,身体才会自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一颗菩提树下,心灵的洗涤,真正的自由。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还是那列敦煌开往兰州的列车上……我百般无赖的吹了一个泡泡,“还吹泡泡”,是一个列车员,我抬眼看他,只见他站在小桌子上把床上的被单枕套,被套都扯下来,扔在地上,又把枕套都有放到一个枕套里,把被单都用一根被单系上,他一边念念有词却一边继续在收拾:“你看我们这工作多辛苦,成天跑来跑去的,时间还这么紧张......”等他做完了这一切,“都去过哪里了?”我是以为他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甘肃,青海都去过哪里了,就说:“西宁兰州敦煌酒泉都去了,青海也去过了。”谁知他好像没听到我说话一般,“日本,泰国,美国......都去过了没?”说着就潇洒的走了,只留下一脸懵比的我,“坐火车去么?”我心想:“这些列车员他们还去过更远的地方么?”或许,他们只能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虽然走过的路那么多,却实质上那么短......我还记得他五六十岁的样子,或许再年轻些?我还记得他姓宫。我知道他们憧憬着更远的地方,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替他们走过。我会想起他们,他们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同样值得称赞。
对于这次旅行,让我对未来真的有了许多期许,比如科技的发展等等,就用莫高窟作为例子,当我听到藏经洞里的藏经有80%都流落海外,被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内;当得知经过时间的流逝,墙上的壁画、陈列的佛像逐渐脱落,或是被人为的损毁。我也会像失去了什么最重要的东西一样,失落和心痛。且不论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如何追回,我们眼前的壁画和佛像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这都是一个问题,当然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需要科技的力量作为后盾。莫高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虽然我认为莫高窟的数字化影院已经比较完善,它可以十分真实的还原窟洞里的情况,但毕竟不是真实的,我目前虽然已经幸运的目睹了它的真容,但由于这里的许多因素,492座洞窟只有68座开放,即便如此我们所能涉及的也不过7、8座,照再长远来说,我已经不能想象未来的人们还是否能够看到真是的莫高窟而非是通过电影。希望保护莫高窟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创新,把新的技术运用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中,更好的保护莫高窟。虽然他是个老人,总有一天会消失,但希望科技的力量,能够让他存在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
每当我仰头看到北京的天空中笼罩的雾霾,脑海中出现的是青海刺眼的阳光,或许当时觉得刺眼,这使我我总记得那种具有穿透力的光线。我喜欢,让阳光从指间穿过,仿佛我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八天的时间过得真快,这是一次短暂的旅程,同时也是一次心路历程,我们随着路途渐远,慢慢成长,从一开始强烈的“高反”,不习惯刺激的辣椒……到逐渐适应,最后完全适应,这是一种蜕变,也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洗涤。很感谢这次旅行,带给了我这么多从未见过,从未听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