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的心理学》(5)|佛陀的治疗

《悉达多的心理学》完结篇。

在对现代心理学提出了「怒其不争」的批判之后,作者转向了第二个部分,佛教。这部分写的尤为精彩,在剔除神秘的部分,佛教思想的主线和核心一览无余。

现在,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把佛教的核心部分过一遍。

1、基本法

世界法则万万千,佛陀却只有一条:因缘法

首先要明确的是,因缘法不是因果规律。科学里的因果是很明确的,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而因缘是模糊的;其二是因果是纯物质的,没有人的意志,而因缘则包含意志。

那么,何为因缘法呢?

即因加上缘,产生果。就有点像,一个元素,再加上其他元素,产生新的元素

种子这个因,并不会产生果,但有了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等缘,就会得到果实。这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不可置疑的法则。

因为有了这个法则,其他一切法则都无法独立存在。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一切」这个概念也包含了法则,故法则也是因缘和合,因缘离散。

因缘法的存在,也决定了佛教的世界观。因缘法表现在空间上,就是世界纷杂,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流转不熄,表现在世界,就是一切关联,无单一之物。

2、人生观

因缘法应用在人生上,就是「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一般所说的三法印说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这其中,苦是贯穿始终的概念,但又与我们所理解的苦略有不同。

首先,苦是行苦,即一切都会变化,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其次,苦是坏苦,即好的东西不会持久,花会凋谢,爱情会转淡,生命会消逝。

最后,苦是苦苦,我们对前两种苦的心理反应,即我们理解的痛苦。

这三种苦一起,才是佛教苦的准确内涵。从因缘到人的痛苦,是一个完整的递进链条:

因缘——》无常——》变动——》败坏————》痛苦

有人会说,但也不能说人生就是苦,毕竟还有快乐的时候。若我们按照上面所述的「苦」的内涵来分析就会发现,快乐也是苦

首先快乐会变化,其次快乐终将消失、败坏,最后,我们因为失去快乐而变得痛苦。因此,快乐仍然在苦的三重定义之内。

佛陀对苦有七种分类,可以看做是两个大类。第一大类是身苦,包括生老病死四种苦;第二大类是心苦,包括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三种。

作者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苦新的含义:苦即烦恼。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3、治疗

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圣谛」,可以看成是悉达多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苦,烦恼的现象;集,烦恼的诊断。这两谛可以视为心理学的理论部分。灭,治疗的目标;道,治疗的方法。此两谛对应于心理治疗部分。

烦恼来源何处呢?佛教认为有四个来源。

来自认知与行为,「惑业苦」中的惑,即错误认知,业即行为,说的是错误的认知产生了错误的行为,故带来烦恼。

来自贪嗔痴。贪婪、嗔恨和痴迷(一般解释为不辨是非,即无明,作者似乎为了对应工整而故意曲解),产生了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烦恼。

来自执着。禅宗可谓破执的极致,连仪式打坐,甚至佛经佛祖都不许执着,出了不少狂僧。

最后一种是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根本解释,即来自于无明。一切根源就是不明白,不明白究竟的真相。

说完了诊断(集),那么如何治疗呢?这就要明确目标(灭)和方法(觉)。

看到了烦恼了病因,目标自然是烦恼的消灭,反过来说,就是平静

平静不是一种情绪。所有的情绪都符合苦的三重定义,只有平静例外。

治疗的方法可以对应于之前的烦恼来源:

从认知入手,去贪嗔痴;或者从行为入手,去执着;或者从根本入手,破无明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4、三板斧

烧脑的部分来了。作者提炼出佛教的三个独特之处,即其他学说几乎没有深入的领域。

第一,一种想思维不是我

佛陀站在了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的对面,认为思维不是我。这有两层意思:思维不是主体,故不是我;思维无自我,故不是我。

人可以说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佛陀说「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人。这好比一辆车,有车辕、轴、轮等组成。那么,请问每个元素中,有没有任何一个拿出来可以称为「车」?并没有。人也一样,只是这些元素组合到一起,暂时称为人。并没有任何一个器官或者意识元素可以用来代表我,所以人没有主体,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细分,故任何一个元素都没有主体,故思维不是我

第二层意思,任何东西要称得上「自我」(或称自性),必须满足:独立的,永恒的,自己主宰命运的。这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够满足此条件,因为因缘法。故思维无自我,不是我。

同样的道理,身体、世界、一切都不是我。

不是我,并不是说我不存在,而是说,存在但不实有

好了,思维不是我,用在何处?

佛陀有个比喻,第一只箭是初级认知,即感觉,射中你会痛。第二只箭是刺激认知,判断及引起的情绪情感意志。思维不是我,可以让你拔出第二只箭

比如你被一个凳子绊倒,你痛了,这是第一只箭。你开始胡思乱想,谁跟你过不去,要把凳子放到这里,没道德,脚上会有疤痕吗……这就是第二只箭。对我们伤害更大的,往往是第二只箭。

第二,一种我:我不是我

前面经过一切不是我,不已经可以解释我不是我了吗?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即佛教的轮回说。如果一切都不是,那么轮回的载体为何?如此一来,佛教的理论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佛陀对此问题一直是回避的态度,但是明确的否认过单一、不变、主宰的灵魂。

作者从这里找到了解决之道,即否认的是有条件的灵魂,但并未否认灵魂本身。因此,他主张解决之道同上:存在但不实有

于是,无我的概念究竟了。

第三,一种觉:验证无我

这被视作是核心之道。觉,即觉知。

感觉发生于器官,觉知发生于头脑。觉知是有意识的,它的核心特征是:思维不加工

这一条路,只存在原始信号:感觉被大脑「觉察」,但没有处理;接着大脑确认「知道」,但仍然没有处理。

觉知打通理论与认知,打通认知与行为,打通身心的隔阂。

觉知的练习也很简单,静坐进入禅定,然后按色受想行识的次序进行觉知。最终体征到身体、情绪、判断、意志、意识的无常,体证到苦,体证到无我。

大道至简,听一个高手说过,最简单的往往最有效。有此一招在手,也不需要其他法门了吧。

我们终将走向觉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发现,对后台设计的技巧通常不会像普通网页布局设计那样公开分享。这是因为我们通常很难在网络上找到后台的一些样例...
    ITsCrystal阅读 1,793评论 9 33
  • 最近一段时间,对工作是无比的厌倦,每天怀着很累的心情到公司,一路调节着心情,然而到了公司还是很倦怠。做事情没心情,...
    bluescorpio阅读 32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