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对孩子爸爸有很多不满,但对于他的优点我也仍然是保持欣赏的。其中一点就是惜物。这可以说是他们家的优良传统了。从公公婆婆那里可以更明显看到。就说说雨伞吧,现在雨伞又便宜,大家一般都是坏了就扔,再买新的。我们家的雨伞有坏的,我公公一定会带回老家修好再带过来,有一次带了4、5把回去。所以即便是雨伞也会用很久。据婆婆说,以前老家还有30年前的旧雨衣、雨鞋,都保存完好。平时做饭婆婆米都不会多下。正是这种惜物、节俭的习惯帮助他们一家一步步走出贫困。
公公婆婆以前家里成分都不好,老一辈也都是会过日子的人,可能这些已经刻进了基因里,所以他们家境原来都不错,解放后肯定就是有产阶级了,房子被分,他们也被赶到了乡里。但是他们勤劳肯干,公公被选为队长,婆婆努力练习书法,当上了小学老师。在农村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婆婆学会了做各种腌制食品,也形成了做饭数米下锅的习惯。回城以后婆婆没有正式工作,又有三个孩子要养,就靠着公公每个月那点工资,即便捉襟见肘,婆婆硬是积攒了一笔钱买了块儿地自己建起了一栋房子。我们成家后他们帮我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他们惜物这个习惯。公公总是没事儿的时候把皮鞋拿到阳台上一双一双的刷上鞋油。夏天过完了,电风扇也拆下来一点点清洗,衣服也总是折的整整齐齐放着。整个家连地板都干净的闪着光。这种惜物的态度带来的是家的稳妥、温馨、秩序和富足。有时候我也会嘀咕他们简直就是吝啬,但在清醒和理性的时刻我还是会赞同,因为惜物有福。能够帮助你一点点累积财富,对抗危机。
回观我的父母,我总在想他们起点其实并不低,我爸爸空军雷达兵退伍,爷爷奶奶也曾是十里八村有影响力的人,我妈妈也很能干,手特别巧,她做的衣服总能在村里引领风潮,可是他们的日子却过的很糟心。除了性格因素之外,惜物这一点他们真的没有做到。我记得小时候下雨天我们永远穿着漏水的雨鞋和打着破伞。抽屉里永远乱七八糟。我记得爷爷以前传下来的玛瑙烟嘴儿还有银勺子被爸爸几分钱卖掉。倒不是说我爸爸败家,而是因为不珍惜所以轻易的出手。 日子就像一个器具,惜物才能将它打磨的闪闪发光。反之,就会晦暗,甚至漏水。
我为什么忽然会有这样的感想?就是因为最近高三复习20世纪20、30年代的历史,20年代的美国一片繁荣景象,汽车、冰箱进入千家万户,摩天大楼比比皆是,大街上霓虹灯闪耀,每个人都坚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然而大萧条来了。银行、公司、工厂纷纷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全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还记得老教科书中这个图片吗?
多么可怕!更让人焦虑的是周围的亲戚朋友也都处于失业状态。人们排成长队只为领取一点点免费面包和食物。大萧条留给美国一代人的是“恐惧”。
繁荣之时仍能惜物、节约,方能保持家庭、家族更好的抗风险能力。这个习惯我希望成为传家宝之一。
可惜我的儿子是个马大哈,也许是随了我吧,掉衣服,掉水杯,总是糊里糊气的。今天在给他第N次买新水杯后语重心长的和他讲了家族传统,希望他能牢记并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