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接到市教研员乐老师给的任务,让我在一个教师培训会上,去上一节初二的示范课:《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没底气。我差不多有十年没有上过初中的生物课了,已经忘记了初中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对初中教材非常不熟悉了。这个任务真是让我头疼,甚至中途犹豫着问他:我可不可以推荐一位老师来上啊?我知道好几个优秀初中的老师。
他立马拒绝:你上我放心!
我知道他这么说的原因,因为这次的教师培训是以概念教学为主题,而我是相对比较早的开始接触这一理念并开展了大量实践的,也在多次的讲座中向老师们传达过概念教学的思想,所以他相信我的课堂能体现出概念教学的核心思想。
过了两天,我的教学思路还没有想出来,又接到他的电话。原定我是上午上课,中午就可离会,却被告之,上午上课,下午继续就会议主题给老师们做一个专题讲座。我笑问:如果上午课上得很糟糕,下午怎么好意思讲座哟?他底气很足,直接反问:你怎么可能上不好呢?我又问:是不是还是试讲一次呀?他回:试讲啥子哟!不用了,直接去上就可以了。
面对他如此信任,我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也对这节课也有了很多期待。初中的课堂曾经给我很多感悟和快乐,我的成长,有一大半的归功于我的初中课堂。我想知道,现在的自己会和初中的孩子们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一节究竟要构建哪些概念呢?我去翻看课标,又从网上找来教材一看,发现只有四个简单的概念: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食物网。我该怎么来构建?真是一头雾水。再把整个初中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全翻看一遍,以确定这几个概念的哪些内涵需要在这节课来呈现,也就是说,确定这节课的难度。
在概念构建的过程中,肯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事实和体验,可是那些事实从哪里来?手里已全然没有初中的资料,期刊上找的文章也并没有太大帮助,网上现成的课件和教学设计更是根本无法借鉴。面对茫茫网海,如何搜索到我需要的信息,这是最让我头疼的事。
花了一个周末,闭门在家寻找资料,终于找到一个贝爷的节目片段,想到我那些高中的学生很喜欢这个节目,觉得这个材料应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也可用于引入课题,在后续的环节中还能用到相关的信息。于是以此为线索梳理出一个教学思路,去找乐老师探讨。他问:你为什么要选这个视频引入?它对后续的内容有多大的帮助?本来心里就没什么底,被他一问,更没有底了。他告诉我:你这就是哗众取宠嘛!是,我立刻点头,发现自己又犯了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的错误。那么,删吧!辛苦找了一两天的资料直接给抛弃了。他又给出具体建议:你是想通过引入,引出学生的食物,那为什么不直接以美味可口的食物图片引入呢?我一想:正是如此啊,单刀直入!不在概念之外过多纠缠,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接着,他继续在我的思路之上,一步步给出具体的建议。一边记录一边和他探讨,把思路理得越来越清晰。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于,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得概念?这几个概念的出现,我们是采用概念同化的办法还是概念形成的手段?如何巧妙的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如何在积极思维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而构建概念并不是我们课堂的最终目的。生物课堂需要学生形成相关的生物学观点,而观点的形成需要以概念的建立为基础。那么这节课,在构建概念之后,让学生能初步形成怎样的观点?如何检测他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这些观点?这些都在我们的思考中。我希望,在这节课后,学生能对生命观点中的稳态与平衡观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总是佩服他能跳脱开教材,跳脱开那些无形的束缚,有跳出课堂看课堂的举重若轻。而我,虽然一直提醒自己要用教材教,但往往审视教材还不够准确,又被常见的教学模式束缚,所以每每和他探讨,都能有很大收获。
思路清晰后,继续找相关资料,终于在离上课三天前确定了教学流程。提前一晚来到培训地点,没有去和学生见面,也没有去看教学场地,内心竟然毫不担心和紧张。这种松驰的状态一直维持到次日上完课。
课堂上,无视听课的老师,一心一意和学生互动。未料的是,虽然学生基础薄弱,有非常多的错误的前概念,但在课堂上却迸发出很多精彩,我享受着这样的课堂。
有趣的是,我提出一个关于南极企鹅的讨论题后,走下台,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一个小男生看我走近,赶紧笑问我:老师,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呀?在这样众人听课的场景中,他想来亲近我,跟我玩脑筋急转弯,也可见学生们和我一样,无紧张之感。还有一个孩子在我呈现了一个关于虾的思考题后,赶紧冲我说:唉呀,好想吃,口水都流出来啦!我笑回:那多好啊,这样的思考就更有味道啦--津津有味!
课堂结尾,我抛出一个在南极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的思考题,一个孩子起来回答道:如果我们人类过度捕捞,破坏了食物网的平衡,可能我们将要面对一个寂静的南极了,甚至一个寂静的地球了。说得多好!我想传达的稳态与平衡观,就在他的语言里。
……
十年后,重回初中课堂,我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