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好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记着那时候好像是看的电影,内容是号召大家一起来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当时,一则因为年龄小,感觉就是社会大力推荐的一个新闻人物带来的正能量,干一行爱一行嘛,鼓励大家努力的扎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可是,过去了这么些年,如今学习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后。再来听这句话,细细品味,真的是很有哲理的。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先谈个简单点的:每天给家人做饭,就是这个样子。比如说,今天我的心情很好,每件事情都安排好了,总之周围的一切都让我非常满意,那么,好,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是给家人做饭的点了。于是。我就一头钻进厨房里,摘菜,洗菜,切菜,刷锅,点火,倒油,炖肉,于是,一阵阵忙的不易乐乎,做好了饭菜,还精心的洒上蒜末,端上桌的时候,简直就是带着一路香气走来。家人呢,吃起这个饭菜也是格外的香甜可口。那么,今天这顿饭菜做的时候我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带着爱、带着感情、带着美好的祝愿,带着感恩的心来做。结果呢,非常满意。
其实,我做的饭菜质量和平时差不多,那么为什么吃起来滋味就是不一样的?嗯,因为,今天的饭菜我是全身心的投入了。做事情全身心的投入,起来简单,真正的做起来却很难。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其中人对现实的态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工作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态度,一种将之视为饭碗,另一种则视为事业。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你的行为也就决定了你未来的命运。
马丁·路德·金曾引述过一首无名作者的诗: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在西方新教影响深刻的地方,一个人的工作曾被看做是天职,即由上帝安排的任务。人们认真而勤勉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虽然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的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使时至今日,在西方传统的手艺人身上依然能够看到那种对本职工作的尊重、热爱甚至是敬畏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喜悦或快乐不是来自于他们所做的事,它是从他们内在的深处流入他们所做的事,继而流入这个世界之中。你是“只干喜欢的工作”,还是“干一行,爱一行”?我们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经常能够听到身边很多人说的一句话叫“干一行爱一行”;有人将之视为迂腐的道德说教而不屑一顾。干一行爱一行的确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观念,但其并非简单的说教,更不迂腐。很多人之所以会有误解,就在于当我们说干一行爱一行时,自己也并不清楚究竟在说什么。
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一个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遭到淘汰,因此,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谓“活到老学到劳”,只不过这句话在过去可能只是一个倡议,或者说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而时之今日,已成为每个人都应掌握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