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科馆大讲堂的讲座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馆金淼副研究员和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博士带来的“万物小历史”,在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把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形成勾勒出了清晰的历史轮廓,使我受益匪浅。
为了能够坐到一个距离讲台较近、便于交流的座位。我和lulu很早就到了科技馆,等待科技馆绿色铁栏杆收起。参观的人流鱼贯而入,还好我们如愿以偿地就坐在满意的位置上,等候主讲老师开讲。
这次活动,lulu表现得很积极,差不多是参加中科馆大讲堂活动最积极互动的一次。估计是与主讲老师的距离较近,老师的提问,他总是积极回答。
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间与空间的叠加成为宇宙。
除去太阳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与地球的距离有4.2光年。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也就是光走一年的距离,实际上光每秒的距离是30万公里,大家想一想,一年有多少秒?365天24小时60分钟*60秒=31536000秒(3.1536千万秒)。比邻星离我们真的是太远太远了,用“遥不可及”这个词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其实比起比邻星来说,是近多了。可是,它同样也是很远的距离。太阳光到达地球只需要8分18秒,约为0.00001527778光年。可这个距离,我们如果以时速800公里的飞机,飞往太阳,需要18年才能到达太阳。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这段时间,一直乘坐飞机,才能到达太阳的距离。
45亿年前,地球出现了。那时的地球温度高达几千度,四处喷发岩浆,融液横流,各种气体升腾,形成云,降温下落,形成原海洋,水的出现是形成生命的基础。历经亿年,海洋里发生化学变化,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 —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10亿年)
35亿年前,生命出现了。源于对化石的研究,最早的生命是发现于澳大利亚岩层石中的蓝藻。最原始的多细胞生物是海绵。生命的进化需要适当的环境和繁殖能力,从种类、数量和大小上进化向多、大方面发展。
2000万年前,寒武纪发生了生命大爆发。生命的细胞进化分工更明确,逐渐形成了口器、外骨骼、眼睛等。例如,海口虫就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
白垩纪,恐龙灭绝了,小型哺乳动物存活了下来。海洋里的生物越来越多,生存空间有限,于是部分生物迁徙陆地。它们进化出了强壮的胸鳍和腹鳍,可以爬上岸,改变了运动方式。它们为了适应干燥的空气环境和抵御外敌,进化出了外骨骼,防止皮肤脱水。它们为了在陆地上时代繁衍,从卵生到蛋生,有外壳保护,加强后代的成活率。所以,从卵生到蛋生是海洋生物走向陆地生活的里程碑标志。
400多万年前,也就是第四纪冰期,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双足行走,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利用大自然的闪电,延续明火,使得食物供给更利于身体需要。同时,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化到从蛋生变为胎生,哺乳动物生出的后代都是胎儿,成活率进一步提高,更利于种群的繁衍壮大。
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比作一天的时间,那么,人类是在23:59:50出现的,存在不过10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