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平,焦点网络中级,坚持分享917天,2018年10月29日,星期1
岳老师说过:所有心理咨询做到最后都是面质,既是改变不合理认知。
当然面质的时候,语气要温和,语速要慢,要以不伤到来访者为准。
在焦点解决中,也有面质的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尊重确认与转化当事人的知觉。焦点解决认为探索和肯定当事人的知觉是在建构解决之道中需要去完成的主要事项之一。所谓知觉,包括了个人的想法,感觉,行为和经验,也是当事人对自我及生命的一种觉察;通过这些知觉,当事人拥有了思考感受的能力。焦点解决会探索的当事人的知觉,主要包括当事人本人和困扰本质相关联之处,当时已经尝试做些什么来克服他们的困扰,当时想要在生活中有什么改变,当时已经做了什么处理,以及还没有做什么行动,你能多加认识当事人的经验及其对事情的参照架构。这样的探索除了能了解当事人主观的诠释外之外,也能引导当事人去觉察已经存在但未被注意的一些知觉,尤其是所欲的目标与正向的资源。
焦点解决是怎么改变当事人的认知的呢?焦点解决的咨询师会通过许多的问句,特别是开放式问句,来促发当事人与个人知觉中过去例外经验及未来的可能性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之道。其中s bt相信个人的意义是发生在所属的社会脉络之中,所以除了探讨当事人个人的看法,也会从重要他人与所属系统的眼光来深究之。对于SB t来说,开放式问句的运用来使咨询师更能聚焦在当事人的参照架构之上,并能在回应当事人的关键用之下,试图从当事人身上引出相关细节而扩大当事人的知觉领域。举例来说,咨询师不会用是的什么什么,但是来回应当事人,而会以是的什么什么而且的概念来连接当事人与自己语言的关系。更为可贵的是,当咨询师由衷的好奇的使用开放式问句询问当事人是咨询师,已经将控制权和责任转至当事人手中,而给当事人更多选择去决定如何描述他们自己的内容与方式,这即是一种尊重当事人及助长当事人自我决定的方式之一。
在各种好奇未知的问句引领思考下,来访者不知不觉的改变了他的认知。改变的过程是一点一点的,逐渐递进的。由点到面由少到多,从现象到意义。
岳老师强调说:改变认知及改变人格。六到十岁的孩子,此阶段主要发展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他是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的。他自身具备做好很多事情的能力。而11到15岁的孩子,此阶段主要发展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没有发展出来,以后永远没有主动性,是个被动的人。他也谈到了倾听的重要性。要多反问自己:对方说的话我听明白了吗?我说的话是对方想听的吗?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说错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排解烦恼的方式。可以旅游聊天,唱歌,跳舞,写作。游出烦恼,唱出烦恼,写出烦恼。
咨询中,岳晓东老师用的是人本主义思想,他强调人格是可塑的,人格的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做成想做的自己。有时也用叙事疗法,把来访者打造成英雄,从来访者身上找力量,找资源。这也就像我们焦点解决的,关注正向,王者是自身问题的专家。这些论点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