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在取悦别人?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真正自信?

这两天陪Eric读大卫•香农的绘本《糟糕!我身上长条纹了!》,颇有感触。

先分享下绘本的内容:

卡米拉 •克莉姆很喜欢青豆。可是她从来不吃青豆。她所有的朋友都讨厌青豆,她也想和大家一样。卡米拉总是很担心大家怎么看她。

开学第一天她并不能决定自己穿什么,她得让更多人对她印象深刻。当她试过四十二套衣服仍拿不定主意时,她身上竟长出彩虹一样的条纹。

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取笑她。大家发现她身上的条纹与图案会依大家希望的样式改变,让卡米拉身上的条纹像变色龙一样变个没完。

后来,卡米拉暂时不上学,妈妈请来了更多专科医生和专家来给她治病。

结果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她的身上发芽、长出浆果,水晶、羽毛,还长出一条毛茸茸的尾巴。

直到最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帮助下,卡米拉坦诚了自己喜欢吃青豆的喜好,并吃下了青豆。

"我得救了!"卡米拉大喊。

"是呀,我知道真实的你就在里面的某个地方"老婆婆拍拍卡米拉的头,一切又回复了正常。卡米拉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意别人怎么想了,她开始尽情地享用青豆。

大卫·香农用超现实的经历隐喻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面临的心理认同挑战。通过卡米拉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过度迎合别人的眼光去生活,只会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幸福的!

读完这本绘本,小小的Eric或许更多看到的是插画的幽默有趣,但作为父母,却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甚至取悦别人呢?

心理学上认为,拥有充分自信和能够自我肯定的孩子,才不会通过“过度取悦他人”的方式来获得价值感。

那自信从何而来?

很多人认为能力提升了,自己变得更优秀了自然就有自信了。

但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像绘本中的卡米拉一样的孩子,他们在意别人眼光,取悦他人,不自信,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客观条件有多差,有多糟糕。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有的人很优秀,却一直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信?

有的人看似不怎么样,却迷之自信?

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源就在于很多人内心总有个错误的假设:“只有优秀的人,才有资格自信。”

现实里,一个人外在优秀与否与内心是否自信其实是两回事!

真正决定一个人自信与否的是他的核心自我。

自信的人很少对核心自我存在怀疑,但不自信的人往往自我怀疑。在自信的人的自我认知里,他们的核心自我是被认可的,没有问题的。

不自信的人的核心自我是自己不够好,很差。

这一点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因此,只是单纯地提升孩子的外在能力以获得自信。

其实,孩子的核心自我并不是天生的,也就是说,自信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听起来特别浪漫,很多父母也都会认为自己的爱就是无条件的,不求任何回报!

事实上,许多人都有着误解。

1、我爱你,并不因为你是“优秀的孩子”。

仔细观察身边,是不是很多人都会说:

“你再哭,我就不管你了!”

“你只要考到班级前三,我就给你买XXX!”

“你只要听话,我就带你去玩!”

很多父母总说自己奋斗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然而,又有多少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又附加了条件。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说“只要”、“如果”这些词,这其实就是在于孩子谈条件,在孩子看来,你的爱,就是有条件的。

只有我变成你理想中“优秀的孩子”、“乖孩子”,我才能获得你的爱。

这个过程很容易让孩子学会通过“是否达标”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如果有一天自己满足不了父母的条件,或无法达标,那父母可能就不喜欢我,不爱我了。

这种有条件的爱,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个不良的核心自我,也就是变得不自信。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对于无条件的爱和接受给出了如下定义:无条件的爱和接受是指坚定地爱和接受某个人,而不取决于当时的条件。这样的爱与有条件的爱相对立,有条件的爱只有在它的客体符合某种条件的情况下才存在。

电影《垫底辣妹》中的沙耶加之所以能一路逆袭,从差生到考上日本最好的大学。除了她本身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位无条件接纳她,爱着她的妈妈。

妈妈对沙耶加的评价,从来不会因为她取得什么成绩而发生变化。

妈妈对沙耶加的爱,不管她是年级倒数第一,还是考上日本最好的大学,都是一样。

这样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让孩子明白,“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2、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孩子个人与孩子行为划清界限。

无条件的爱,是不是就要对孩子的行为一味纵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个也是大家对无条件爱的一个错误认知。

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去否定孩子个人。

比如,孩子撒谎。你可以针对孩子撒谎的行为进行沟通甚至批评,但不要说孩子是“撒谎精”,这是在说孩子个人是有问题的。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你说的是孩子的行为,就意味着孩子只要改过这个行为就可以了,如果你针对的是他个人,他就会觉得他如何做都没有意义了,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人了。

你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

所以,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让孩子知道,我永远会无条件地接受你,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为。因为每个孩子犯错后,都希望父母一如既往地爱自己。这样的孩子才能获得真实的自信。

3、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

经常我们会像询问大人意见一样询问Eric的意见。比如我的水杯,能否先暂时存放到他包里,或者我能否用下他房间的台灯,都会提前询问Eric,征得他的同意后我才会这么做。

有时在外面,别人看到后,会觉得很好笑地说“他只是孩子,你作为妈妈怎么还要问他呢?”

是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感受。

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就不需要尊重。

Eric经常跟我说,他跟爸爸是兄弟。这并不代表他不尊重爸爸,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爸爸给予他的平等与尊重,所以他觉得跟爸爸的感情就像兄弟,就像朋友。

心理学上认为,只有被尊重的孩子,才能够对自己有高认同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核心自我,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从而获得真实的自信。

拥有着无条件爱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内心是丰盈而笃定的,这样的孩子不会完全活在他人的眼光里,而是活出真实的自己,会带着满满的自信走向未来的人生!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WE亲子绘本悦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