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够乐观?别担心,这也许是你的先天优势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因为乐观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欢迎,在工作中也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拥有较高的成功概率。

某心理学书籍经过对美国企业的千余名CEO调查发现,高达80%以上的CEO均表现为“非常乐观”。相较于其他人,乐观主义者在职业生涯、工作报酬、升职机会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乐观仿佛成为成功的源泉和必备条件之一。

但是有些人却天生不是乐观派,他们对未来的事物可能怀有悲观的预期,心情常常陷入担心和忧虑中。

例如有的人即使平时成绩优秀,面对重要的结业考试仍然会感到惴惴不安;有的人即使今年完成了公司指标,仍然对下一年的目标愁眉不展。

这些人通常善于比其他人看到未来更多的风险,无法用成功的预期来安慰并说服自己。我们身边常常有这些人的身影,他们通常被贴上悲观、消极情绪的标签,但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却是佼佼者。

美国的精神分析师朱莉.诺勒姆博士经过调研发现:有些人的言行虽有近于悲观主义的倾向,却能取得与乐观主义者同等甚至更高一酬的卓越成绩。诺勒姆博士并不认为这些人属于悲观主义者,他将这种类型的人进行了新的命名“防御性悲观主义”。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通过将事情向坏的一面设想而获得前进的动力。据调研,在美国拥有这类性格的人约占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也许你总是无法对未来怀有乐观的心态,但是也不像悲观主义者那么颓废和阴暗。那么你很可能就属于“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日本积极心理学学社校长久世浩司在《复原力》一书中指出,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常常能在工作中获得不俗的成果,因为他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是驱使他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例如新加坡的经济虽然领跑亚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们却常常在国家的各个方面频敲警钟,他们会事先模拟一切风险,并提前加以防备。这些做法让新加坡即使面对不利的国际大环境,经济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防御性悲观主义者都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只有善于将不安转化为干劲和驱动力,才能获得不断前进、勇攀高峰的力量。在《复原力》一书中作者久世浩司提供了一些有效方法,帮助人们将不安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工作中的优势。

1、明确工作的目标

如果目标不够明确,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不清楚“工作完成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收获”,那么这样的工作只能带来更多的不安全感,无法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反之当目标清晰的时候,你知道“工作是为了什么”,“为谁而做”,"结果将会是什么”,那么全身的力量才能被调动起来,即使怀有不好的预期,也会全力以赴来减轻风险。

2、走出舒适区,但要量力而行

很多书籍鼓励人们走出舒适区,但是换一份全新的工作,不仅能带来新鲜感,还会带来不安和压力。如果你已经对现在的工作感到无聊,失去动力,那么应该试着去找一份既不无聊也无不安的工作。

我们在职场的任何工作都能带来一些能力的训练,比如沟通技巧,专注能力,写作水平,如果这些个人能力能匹配新的职业要求,这样的工作不仅不会带来更多压力,还会促使个人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3、怀着“被人注视”的紧张感

过度的安全感会使人缺乏动力,就像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习惯了食宿无忧,就丧失了自身的斗志和激情。那么面对驾轻就熟的工作内容,如何获得全新的激情和动力呢?

久世浩司建议我们思考以下问题:优秀的舞台演员需要将相同的表演在观众面前重复上千遍,他们是如何做到在每场表演中都能倾情投入,毫不腻烦的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表演能够立马获得观众的反馈。毕竟每一场的观众是不同的,观众们将会如何反应?是否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呢?表演者们这种微微的担心情绪,将会促使他们在舞台上进行更专注、更优秀的表演。

我们也许无法像乐观者那样乐天豁达,天生就是爱操心的命。但是当我们将不安的情绪转化为内心的潜能,就可以将看似悲观的性格特征变成先天优势,推动我们的工作、生活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