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艺术(世相一瞥之五)

图片发自简书App

百度一下“艺术”这个词,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说到艺术,想起一个“门”。陪孩子去某美术基地体验,那里可以用陶泥、橡皮泥、碎布、树枝、塑料瓶等等材料进行创作。走进基地,只见地上散落着碎砖泥巴,屋里有一面墙被打开了,像个山洞似的敞开着口子,砖茬参差不齐,边上的墙皮也七零八落的。当时心里纳闷,怎么会有手艺如此拙劣的砖瓦匠,打个门竟然打成这副德性。第二天再去,只见那个山洞变成了一个五颜六色的门,不规则的砖茬和墙皮营造出一种斑驳陆离的特殊效果,让人诧异惊艳之余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创意。这才是美术基地里的门!如果开一个方方正正、中规中矩的门,将是多么乏味无趣的事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去上海,参观1933老场坊,又一次见识了什么叫艺术。老场坊是旧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宰牛场,1933年耗费巨资由英国著名设计师设计,中国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牛场有三座,这是唯一保存完好的。

到达老场坊是晚上八点多,里面的店家大多打烊了。灯光有点昏暗,西式的“伞形柱”“廊桥”“旋梯”让人感觉走进了一座古堡。踏在脚下的每一级台阶、每一块地砖,举目所见的墙面、窗户都给人厚实凝重之感。整个建筑外方内圆,融会东西方特色;空间布局奇特,设计精密,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

据介绍,老场坊历经战火硝烟,曾经数度废弃关闭。2002年当地官员考察时,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破败不堪的景象,满面尘灰几乎要湮没其天生丽质。2006年8月,上海人综合考虑建筑的文化价值与改造后的使用功能,采取“保护性利用”的策略,启动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建成了上海一个时尚表演、发布、展示、交易、设计、服务、消费、休闲中心,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双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老场坊已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其光影空间的无穷变幻,独一无二的风情加上时尚元素,令众多摄影师为之痴迷沉醉。历史,使这座建筑成为掩映在灰尘中的“璞玉”;艺术,又使其蜕变重生,打磨成一块尊贵的“美玉”。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脱胎换骨,焕发青春。

所谓艺术,大概就是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意吧!

(发表于《珠海特区报》20140914第11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