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琴高娃朗读的那一期《朗读者》里面,贾平凹先生在文章里有提到家乡的风俗里,去世三周年,是要办一场仪式的。
去年,涵涵在小区院子里玩,听到了外面马路上的喇叭和鼓声,她就要出门去看,我带她走到门口才发现,那是别人在举办过三年的仪式。
涵涵问:“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呢?”
我说:“有个老奶奶,死了三年了,儿女们给她办个仪式。”
作为好奇宝宝,涵涵又接着问了我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我一一回答了。
然后她突然带着哭腔问:“那我的爷爷奶奶,是不是老着老着也会死啊?那我是不是再也见不到我的爷爷奶奶了,啊……我不要见不到爷爷奶奶……”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日子里,她都对此事耿耿于怀,甚至最开始几天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我怕我去了之后,回来再也见不到爷爷奶奶了。”
看到孩子这么爱自己的爷爷奶奶,我不禁想起了,我敬爱的爷爷。特别是最近清明节,我又梦到了我那去世的爷爷。
然而,那个给我抄《新闻联播》里两会笔记的老人;那个听闻外出求学回家的我要回来时,跑到村口去接我的老人;那个在我长大后,依然会偷偷塞好吃的给我的人;那个自己舍不得花钱,却在我要买复习资料时,出手大方的老人;那个教我写毛笔字,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鸡兔同笼数学题的老人;那个疼我爱我的老人……
他再也回不来了……
昨晚翻到了,爷爷去世后,我写的一篇小文:
《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爷爷。
——题记
我赶回去的时候,你只能用嘴巴呼吸了……
映入眼帘的是瘦骨嶙峋的身材,一只半睁的眼睛,大张着的嘴巴,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
我撕心裂肺的喊一声爷爷,你那半睁着的眼睛流下了泪水。您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我说吧?可是你却一动都不能动。我也只能静静地坐在你的身边,陪你走过人生最后的岁月。
从我回去,到你的离去只有短短的两个多小时,我的内心却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第一次体味到生离死别的残酷,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没了”!当你的棺材抬出家门的那一刻,我又只能痛彻心扉的叫一声爷爷,以后家里再也没有那样一个慈祥的爷爷了,再也没有了,再也没有人教我写毛笔字,再也没有人教我猜字谜,再也没有人给我讲故事……
曾经我总以为你永远不会离开我,可是当命运之神将要把你夺走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回来晚了,我才知道以前的我有多么天真。曾经总是想着等我有钱了,挣大钱了一定会好好的孝敬您,把你接到大城市,享受你没有享受过的一切……
即便是我知道人都有生老病死,但是我从没有想过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猝不及防!这么残忍无情!
你离去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几乎每天都会梦到你。虽然不太信迷信,可我还坚持为您戴着孝。那个孝字一直放在我包里,每当看到那个“孝”字,总觉得自己没有对你尽到孝道。因为如果没有你,或许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没有你,我的命运不知将会是什么,而现在我过的很好,很幸福,所以内心深处就更加对你有愧疚。
一直想为您写一篇祭文,然而却总是写了删,删了写,总觉得千言万语难以表达……
爷爷的离去,让我明白了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最想与我的朋友分享的体会就是:
趁着我们的父母还有能力享受,赶快给父母投资吧!尽情的投资我们的感情,我们的金钱,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父母过得更好,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没了,才明白什么叫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