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个不惑之年的老爸,老喜欢和我们说过去的事。说过去自己的成绩,说过去自己栽的跟头,说过去我们做的错事,说过去我们的囧事、糗事,反正他肚子里存了一大箩筐的过去。小时候,很是不喜欢这种方式。却不知,越长大,我也变得越喜欢拿过去说事了。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别人总拿过去说事?
其一,如果别人说的是自己过去的辉煌成绩。第一次听,很是敬佩。第二次听,很有道理。第三次听,你已经说过几次了。第四次,第五次听,能不能不说过去了。能不能从现在开始,为未来的再一次辉煌而努力?
这是我听我们家长辈的故事的感受。可能长辈们也不想絮絮叨叨,但是只要集齐了一大堆人,就会天性使然地絮叨起来。但听的人,听的多了,效果反而大打折扣了。
其二,如果别人说的是自己过去的遗憾。就像我姨妈,总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老了,学不了了,只能指望我们下一辈好好学习了。
很多这类的话总是环绕在我们的耳边。初一看,都是长辈对父母的关系,都是长辈以自己的经历来让你引以为鉴。但是,听得多了,我们的想法是:过去没好好学,为什么现在不学?知道后悔了,却又不行动,这是什么道理。人类的学习遵循着“行胜言”这一规律。长辈的这种关心,只会让我们延续给下一代。我们的行为在这个环境里就被潜移默化掉,默默地成为了未来的长辈。
其三,如果总听别人说我们过去的错事。比如说,我妈以前总说,和你说了倒水时要注意,你看现在地板也湿了,衣服也湿了吧。每次说你都不听,以后有你吃亏的时候。 过了几天,又数落道,还记得上次吧,和你说了,你不听……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在提升的。对别人的话,都是有自己的判断的。这也就在为什么会有“老顽固”这个词的原因。年纪越大,越听不进别人的话嘛。所以,长辈说“和你说了倒水时要注意,你看现在地板也湿了,衣服也湿了吧。每次说你都不听,以后有你吃亏的时候。”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们受了教训,通过事实已经认同了长辈的话。准备承认错误了。又听到第二句话了,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反驳,我听了你的话,但是听了不一定代表我就要立即去做,我想通过事实去验证,然后自己去总结。为什么时候我每次都不听啊?还有以后吃亏,这句话对当下的我根本没什么威力,以后,在我的概念里就相当于蓬莱岛,隐隐约约地知道,但是不真实啊。这样的话,反而更加达不到让孩子成长的效果了。
其四,长辈老说小辈们的糗事,囧事。说一次,两次,觉得逗。说多了,反而觉得没意思了。
那么,该怎么办呢?
首先,自身而言。如果是为了鼓励别人而谈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历。这无可厚非。但不能逢人就说。对别人来说,听多了,腻了,那说这些话的目的反而没有达到了,有可能甚至会适得其反。对自己来说,说多了,自己也会有一个错觉,觉得自己过去可厉害了,而没有关注当下。要知道,人不是活在过去,而是活在当下的。 如果是想说自己的过去的遗憾了。还是闷一闷吧。可以写在日记里,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警示自己。行动起来。用行动告诉孩子,只要想做,什么时候都不晚。现在就开始吧!老妈老爸这么大年纪了,都不怕。你就更不用担心啦。
其次,如果成了长辈了,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总说孩子过去不对的事情。 指出错误是应该的,但总拿这个事情说事,我想应该要反思自己的。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给孩子指出过去的错误,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自己错误,接受意见,能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进入了“孩子总犯,我就总说,说到他不犯为止。长辈越说,孩子越不听,越爱犯。”的这个错误循环。上面的话,改成“以后倒水要注意啊,地板湿了,衣服也湿了。一周前,我有提醒过你哦!对不对?”孩子会说:对不起,我错了。长辈接着说“那能保证下次不再犯了吗?”孩子说:“保证不再犯。”长辈说:“如果再犯,怎么办?”孩子说:“如果再犯,愿意接受惩罚。”长辈说:“如果再犯,就罚你做家务1周。洗衣服,扫地,拖地,洗碗,都要做。”
以此自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