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教育

      我小学上了五年,八六年初中毕业考入乾县师范,八九年师范毕业保送到咸阳师专,九一年又从师专保送到了汉中师院。培养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的学校我都上了,我的校友分布在各级各类的小学,中学里,说这些的目的是我对基层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工作三十年的一线老师我有一些深切的体会。

      八十年代的中师生是很厉害的,那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人才,因为当时的选拔制度,中考成绩最优异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中专中师复试。他们也撑起了一代教育,我最好的老师就是乾师毕业的,他们多才多艺,思维活跃,善于解决问题,又有开阔的眼界,当时的老师不是顶替父辈自学练就的老师就是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大半都是同村的人或者附近村的人。这些中师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让死水微澜。我自己上了中师才知道,课程设置中体育、音乐、美术是主课,毛笔字、粉笔字、硬笔字是必修的,我们毕业后能承担小学的任何一门课程,吹拉弹唱,写写画画是基本功,优秀的人能吸引学生的心灵,能唤醒沉睡的灵魂。清贫的中师生扎根在乡镇的角角落落,播下希望的种子,让那些天资聪颖,乐于学习的乡村学生逃离封闭落后,通过考学步入社会的新阶层。所以,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者的素养,决定学校声誉的应该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九八年以前的教育还是很纯朴的,没有补课之风,学生更多的是自觉,所以经常看到冬日凌晨四五点路灯下苦读的身影,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甚至没有多少试卷辅导书,那时还是油印,用铁笔在塑料拓纸上刻板。文科生要考上大学需要把所有政史地教材背完。一所乡镇高中考不了几个大学生,甚至有时连一个都考不上,被称为剃了光头。后面教育变成了产业,幼师招录初中最差的学生,优秀的乡村教师开始涌向城镇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慢慢地教育全变了。

      教材的版本多样化,打破了人教版的垄断,但编排体系的差异,让教育教学出现差别。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超级中学开始涌现,虽然文凭在提高,但综合素养却单一体现为学科知识的教师成为主流,高考升学率成为评价教育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教育开始慢慢变味。

    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产业化让许多教授搞起了副业。资讯的发展让学生的认知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功利性的教育教学占了制高地。原来不屑于参加高考的城区学生因企业改制效益下滑而不愿早早招工上班,而是加入了考学的行列。 市场商品经济蓬勃兴起,一下子激发了全民的潜力,家庭的经济收入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改变,实用性,功利性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将诗和远方的教育情怀碾压,教育陷入了焦虑。父母为孩子择校,学校唯升学率不择手段,一个高考理科状元可以奖励很多钱,真可谓学生不问出处,只问分数。其实教育的背后有很多经济利益的蛋糕,培训机构,辅导资料,教材选择,看似繁华丰富,同时也让经济碾压了教育,师生都陷入焦虑。

    优秀的人不愿意当老师,人为的经济的诱惑,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多样化,高考作为最便捷的人生途径,这诸多的因素影响了教育,让教育不再是教育自身,还是被附加了很多的因素,被绑架着往前走。家庭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付出身体的健康,老师们要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但培养的人却是不够健全的,也许分数是有,但是心理体格不一定是合格。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的隐患。时代在变化,教育需要我们很多人去思考,探索下一步该怎么去办。

江苏的唐校长在两会上说的很好,我们需要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习总书记也讲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分数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分数也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我们需要关注人一辈子的人格健全。教育是必须要思考的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