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语文老师明广义学习读《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三讲  细按有深趣之一

原文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也!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情理罢了。 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有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梢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功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饮卧饱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品读

这一段,曹雪芹借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说明了自己这本书的“深有趣味”之所在,也点明了自己这本书和那些“历来野史”、“才子佳人”之类书的不同之处。

值得细细品味的有以下几点:

一 .作者阐明了“我”这部书不是“理治之书”,而是“适趣闲文”,书中只不过写了几个异样女子的故事,她们或情或痴,或微才小善,这部书只能供市井之人“喷饭供酒”,当他们“醉饮卧饱”的时候“把此一玩”。因为市井之人爱看“理治之书”的人少,爱看“适趣闲文”的人特别多。

二 .作者在这一段中明确表明了“我”这部书反对以下几种做法:

1.“讪谤君相”,也就是咒骂君主朝廷。

2.“贬人妻女”,也就是胡乱编排别人妻子儿女的丑事儿,编造那些奸淫凶恶的故事。

3.“坏人子弟”的“风月笔墨”我不写。

作者认为那些千人一面,千部共出一套的“才子佳人”之类的书,是胡编乱造的,违背生活实际的书,让人看不到生活的真相,只是为了赚钱去迎合读者。

三.作者阐明了自己这部书是“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

也就是说,作者这部书的故事是完全按照真实生活中的“人情事理”本来的样子而写的,没有丝毫的胡编乱造。

作者还指出,这部书不仅写出了生活的真相,而且还写出了真相背后的种种原委。

比如:我们不能只看到林黛玉爱哭、爱使小性,更要看到她为什么会这样;不能只看到焦大敢高声叫骂,更要看到他当年为贾家做过什么,他的愤恨不平又从哪里来?

这正是此书“细按有深趣”之所在,如果不去细细琢磨,是不能领会其中趣味的。

所以,作者此书开篇就说:“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