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带宝哥哥回姑姑家,姑姑给买了一盒饼干,宝哥哥激动的抱着饼干和我分享。一个趔趄,饼干撒了一地,宝哥哥当时傻眼了,抬着头用无辜的小眼神望向我说:妈妈饼干撒了。
每次宝哥哥自认为犯了错望向我时,我总能想到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四五岁时的某个中午,有个小女孩端着一摞碗,开心的为家人准备餐具,结果一个趔趄,一摞碗全部掉在地上,碎了一地,望着一地狼藉小女孩害怕的躲在了门口,委屈的抹着眼泪。
望着闻声赶来的姥姥和妈妈,小女孩哇地一声哭出声来,哭声背后是愧疚、是委屈、是害怕…
妈妈说:没事的,碎就碎了,碎碎平安,没受伤吧,打碎说明你干活了,不干活永远都不会犯错。
那一刻,我哇地一声哭的更厉害了,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被理解、被包容而释放了。那一次妈妈没有用激将法,也没有指责,却成了这么多年来,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小事。
身为妈妈,每次宝哥哥觉得自己犯错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回到当年,回到那个被理解的小女孩的身边。
每当哥哥用无辜的小眼神望向我时,我会先送上一个淡定的微笑,让他知道他身边有我,我是站在他一边的;然后蹲下身子,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刚刚发生的事情妈妈看到了,尽量去描述事实,不要夸张渲染其他构想出来的画面,“妈妈看到饼干撒在了地上”(因为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不同,所以需要用到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我想说的是,非故意犯错的类型)。
听到你描述出所发生的事实,你会发现有些孩子会突然哭了,有些孩子会从小声的哭转为释放性的嚎啕大哭,也有的孩子会很淡定的看你说话…
不论哪一种情形,请先试着看到和肯定孩子的情绪,看看会发生什么?“妈妈看到你撒了饼干而伤心/难过/懊恼…(根据实际情绪描述就可以,如果实在拿捏不准孩子的情绪,可以参考以下脸谱图)。
我个人觉得,尽量避免强调“错误”两个字,特别对于孩子的无心之失,这本就不是错,又有何错呢。
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给他/她一个拥抱,这个拥抱的意义在于,身体上的亲密接触,给他/她安全感,心理上的蓄能器,给他/她力量和能量。
接下来,是让孩子正面回应的时刻了,我认为这个环节很重要,“妈妈和你一起把饼干捡起来好吗?”(有时孩子情绪波动会很大,会说不好,如果这种情况,请切记不要因为要进行下一步而操之过急,让孩子平静是往下走的必要条件)。
也有时候孩子会说“不好”,其中的原因隐藏着“不愿承担后果或是自己无法想到补救措施”的信息,我们尝试用给建议/提问法引导一下,也许对孩子更有帮助。比如: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好呢?我们一起…怎么样?…
总之,如果情况允许,请尽可能和孩子一起面对,一起承担后果。
当然这个环节有游戏的帮助会更轻松一些,“饼干盒现在一定肚子空空饿扁了吧,宝宝,我们一起给它补充点能量好不好”,然后我先蹲下来捡,嘴里念着“啊呜啊呜,吃了一根,又吃一根…”顺便把数数也融了进去,哈哈……
孩子最爱游戏,更爱有趣的大人,他会不自觉的参与进来,一起“收拾残局”,一起大笑,一起数数,最后一根留给孩子完成,你可以配合“哇哦,吃的好饱哦,饼干好美味”,最后的最后,和孩子击个掌吧,他们会更有合作和团队作战的赶脚,哈哈哈…
我曾经遇到无数次的挑战,比如故意把垃圾倒了满地,如果你一脸气愤小表情,孩子通常会得意(自己的恶作剧得逞了)、害怕(害怕自己承担严重后果)、漠视(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着吧)…
我夸张的求助了汪汪队,解决的困难。呼叫灰灰(灰灰是只负责垃圾回收的狗狗),这里有垃圾桶不小心侧翻,需要推土机(簸箕)和清扫车(扫帚)的援助,听到请回答,然后只见宝哥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进厨房带了以上两位出来,“宝宝你负责开推土机还是清扫车”(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宝哥哥选了推土机,然后我扫垃圾,他负责接收再倒回垃圾桶,残局收拾完后,击掌庆祝。(唯一值得提醒的是,孩子会因为太有趣而故意制造场景和道具,赶紧找个更有趣的游戏代替吧,否则你会发现太有趣导致死循环的,刚开始,我遇到过,哈哈哈…)
对于“错误”(有时并非错误),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放平心态,和娃一起面对,你会发现成长的不仅仅是娃,还有你自己,不信你可以试试,反正我信了,所以我说“试试就试试”,结果是面对大部分“错误”,宝哥哥很淡定,还会自己想出解决办法,而我也淡定了,最主要玩着玩着,我们都成长了。
如果你还没法做到放平心态,我们下次可以聊聊哦。当然,关于今天的话题,如果你也有什么要分享的,不妨播种在留言区的那一亩三分地,我们一起探讨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