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了。
一来,是觉得发了也没有人会关注,即使自己的好友数量已经突破1000,但是却很少有人给自己点赞或留言。
二来,是因为看到朋友圈之中其他好友互动,却偏偏忽略掉自己时,心里会很难受,所以索性就不发状态。
这不是在社交场中故作高冷,而是现实就是如此。
恰巧前些日子一个朋友也跟我抱怨,一些人时常不回复她的微信,有时她编辑了长长的一段话,却只换来对方的一个“哦”字,这让她感到很受伤。
这些状况,突然让我想到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为了维持与同事之间的友谊,刷朋友圈时从不吝惜给别人点赞留言。
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有一些人,无论你对他多么主动热情,他都对你爱理不理。
1
有一个校友,毕业后做了某报刊的编辑,经常会在朋友圈转发一些他自己写的新闻报导,每当我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就会与他互动。
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很少回复别人的评论,无论是我的,还是其他人的,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把他删掉了。
没什么情面不情面的,友情跟爱情一样也是需要相互滋养的。
当我有意想要维持一段关系时,而你却从未发觉我的存在,那只能不好意思删了。
近半年,我私人微信号狠下心来清理了三次朋友圈,好友数量从近5000锐减到了4600。
那些平时完全忽略你的存在,而一旦有新产品需要推广时就会立马跑来跟你套近乎的销售和代购;那些多年不联系,只有拉投票、求点赞时才会想起你的老朋友,抱歉了,请不要再占用我们好友列表的名额。
既然你把我们当成商品倾销地和点赞机,就不要埋怨我把你当成垃圾营销微信号。
有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删除微信好友的做法太狠了,这些毕竟都是你的“人脉”,万一以后需要帮忙,难道你们还重新加回来不成?
呵呵,我告诉你不可能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不问候、不联系、不搭理,有事的时候恐怕您也进不去!
正所谓,闲时不烧香,急时哪得佛脚给你抱?
2
中国微创董事长唐俊先生曾说过:“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但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日常维护的。
唐骏自言在上学的时候,班上30个人没有一个喜欢他。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就不断修正自身性格,以至后来微软公司的全球移动技术总监迈克·威尔斯说:“唐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家伙······他能让你在跟他吃完一顿饭后就立刻喜欢上他。”
唐骏早年曾为了一个留学名额到国家教育局门前站了将近一个星期。每天早、午、晚定时向出国留学司司长问安。到了第七天时,终于拿到出国留学资料填写表。
每年中秋节,记者朋友们都会收到唐俊先生写的祝福语。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群发,但肯用心去“敷衍”的人已经鲜矣。
见面三分情,如若没有唐俊先生的殷勤与赤诚,留学司司长怎么会把名额给他;若如不是平时就用心与媒体良好互动,又怎么会收获那么多良好的风评。
考研名师何凯文也曾在课堂上告诫大家,以后你们找学长学姐帮忙或者复试找导师的时候,不要说:求求你了,这件事对我很重要等等。
这件事对你重要跟对方有什么关系,那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应该说明的是你有什么能力和资格说服对方帮助你。
是啊,你我素昧平生,为何刚刚萍水相逢,我就要鼎力相助?很多时候有血缘关系的亲戚都未必能够做到雪中送炭,又怎么能要求他人呢。
三次好友清理之后,我的朋友圈清净了许多,但收到的留言和点赞数目并未有明显的减少。看来,有些人早就可以删除了。
当你光鲜亮丽时,你随手发一张自拍都会有一大群人给你点赞;而当你跌落深渊谷底时,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也绝不会是那些泛泛之交。
3
一位朋友结婚前曾对我说:“发婚礼请帖时才清楚哪些人是真的把你当成朋友的。
我有1000多个好友,但我只给平时联系密切、关系较好的100来个人发了婚礼信息,可最后的结果令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我问为何?
她接着说:“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视而不见,但我没想到能够认真回复我的人不过才三四十个,有一大半人都在装聋作哑。那些真正把你当成朋友的人,即使婚礼不能到场也会真诚地表示歉意,哪怕对方只给我发一个8.88或6.66的红包我都会很开心。有时候你以为有100个好友,但这些人中同时也把你当成朋友的不过三四十罢了。”
听罢,顿觉怅然。
现在如果不是逢年过节,在许久没人说话的群里面发一个红包,都没人敢领。因为大多数时候红包后面都会紧紧跟随一条求砍价、求投票的链接。即使没有这些链接,领红包的人也多半会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要结婚了吗?”
红包沦落为试探对方在不在的工具,那个曾经很单纯地给大家交流情感的群,已经变成了一个雷区。
有一位好友跟我抱怨,她们原本经常聚会的四人小组,另外三个人两次年前聚会都没有叫上她。不仅如此,连朋友圈发的聚会照片都懒得把她屏蔽掉。
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无非是另外几个人认为她公证婚前财产的行为是一种小气、自私、不信任男朋友的表现,还嘲讽她肯定会离婚。
朋友委屈地跟我说:“无论我怎么解释,她们就是不能理解我。”
有些朋友随着人生经历的不同,观念想法也会逐渐发生分歧。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沟通成本这么大,不能相互包容,走散了,也就不可惜了。
在这个金钱、物欲甚至连学历都开始膨胀的时代,朋友圈却越精简越好。
因为无论你是有1000个好友,还是只有200个好友,真心关注你的也就那几个人。
你有1000个好友又怎样,还不是没人给你点赞!
作者介绍:沈小星,原世界500强高管;斜杠青年职业规划资深导师;年入数百万资产八位数的斜杠青年;知名公众号“沈小星”创办人;公众号沈小星 ID:Stevenand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