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我目睹了动力电池从无人问津到成为新能源革命核心引擎的全过程。那些在行业默默耕耘时的血泪,以及走过泥泞后一飞冲天的壮丽景象,都让我对杨璐的《电车之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调研,为我们揭开了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神秘的面纱。

2020年至2022年,是新能源领域快速扩张的时期。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拿地扩建基地,相关新闻层出不穷。而我,也恰好经历了几家新能源工厂从无到有、从建立到精进的过程。工厂的建设通常从项目启动开始,项目负责人需负责场地规划、厂房建设以及电池生产线的投入生产等一连串复杂的工作。我亲眼目睹了那些曾经的荒草地,在挖掘机的日夜劳作下,逐渐崛起为一栋栋厂房。


夏天,工地上黄泥巴土满天飞,每天从头到脚都是黄色的灰尘,下雨时灰尘变成泥巴,裹在脚上。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工地上人们的热情,恰似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从黄泥巴土到产线上第一块电芯的产出,见证了奇迹的发生。随后,工厂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技术改进。设备从初始的手动作业逐步过渡到全自动化。随着新产线的不断增加,生产线的人力配置和设备利用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工厂建设逐渐放缓后,各工厂内部也在持续进行精进,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强项,如三元电池、刀片电池、麒麟电池等,这些技术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了电池安全性和充电里程的提升。我作为现场见证者,亲历了充电技术从原始的2小时充电仅能支持几十公里行驶,到现在1小时充电即可行驶400公里的巨大飞跃,这种体验感的差异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各地城市和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作为一名电池行业的从业者,同时也是电车的消费者,这些变化让我感触颇深。这也是我尤为佩服作者杨璐的地方。我每天穿梭在车间内部,视角相对受限,而杨璐老师仅从外部的参观通道,就捕捉到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
成本始终是企业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在电池工厂中,主材如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一直牵动着老板们的神经。书中关于隔膜国产化历程的叙述,对于电池工厂而言,直接关系到成本价格的升降。


《电车之心》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新能源车的发展历程,还将行业内部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一一剖析。书中详尽地展现了众多企业从默默无闻到辉煌腾飞的历程,这不仅是对行业传奇的记录,更是对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推动行业前行的无名英雄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