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挺好玩的日子、
3月3号星期三,也是九九的第一天。
对,九九,就是数九寒天的“九九”。九九八十一天过去,北方人就熬过了最难捱的冬天,可以期待春暖花开了。我们更为熟悉的“ 三九四九不出手”,“冬练三九”,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也是在这“九九”序列当中的。
数九从冬至(一般为12月21号或22号)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直至三月十号左右,“九九”结束,古人也叫“出九”,认为天地“复 阳”,春天来了。
古代,没手机也没WIFI;没抖音也没电视台;隆冬便是一段极无聊的日子,尤其在北方,天寒地冻得紧,大部分人都“猫冬”了,户 外活动急剧减少,很多人都会扳着手指头查日子,啥时“九九”能过完呀,我们好接着出去“浪”!
古人真是聪明又有趣,他们发明了一种过“九九”的方式,叫“画九”,或“写九”,其实就是画或写“九九消寒图(诗)”。每天 画一笔,或者写一笔,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九九消寒图完工,春天也被召唤来了。
这么说,你是不是还不太能想象出“九九消寒图”到底是啥?
有三种,分别是写字的,画画的,和涂圈的。咱一样一样说。
文字的九九消寒图,就是事先写好空心的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笔,最常用的版本是这九个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垂”和“风 ”的繁体也都是九笔。冬至开始,每天涂一笔,不能多涂啊,九九八十一天,出九时正好涂完。
清朝的道光帝也很喜欢这个游戏,他曾经手绘这九个字的“九九消寒图”,让大臣们逐日描红。
对,没错,一般是要把这九个字一天一笔的描红。当然,也有升级版,就是按天气选择每一笔的颜色。晴天,那一笔就是红色的;阴 天,蓝;雨天,绿;刮大风,黄;落雪,白。如果综合了天气因素,“出九”的时候,这幅每天写一笔的字,该是多么的色彩斑斓。
“九九消寒图”之画画版,明朝专门记述北京城地理、民俗的《帝京景物略》对这种画画版的“九九消寒图”有详细描述:日冬至, 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出,则春深矣(弱弱说一句,“九九”过后,华北可能春来了,东北还是春未归)。
就是先画出一幅有九朵梅花的白描线稿,每朵梅花九个瓣,每天涂一瓣。涂色有涂红和涂墨两种。当时还有人写了两句诗“试看图中 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他的“九九消寒图”肯定是涂的墨梅。
还有一种最简单,是涂圈的。先用笔帽蘸墨在纸上印出九九八十一个大圆圈,冬至开始,每天涂一个圈。这圈也不能全涂满,得看天气 。叫“上阴下阳,左风右雨,雪当中”。具体操作是阴天就涂黑上半圈,晴天涂黑下半圈;刮风涂左半圈下雨涂右半圈;下雪就把圆 圈当中涂黑。
不管哪种版本的“九九消寒图”,都是每天一笔,想多来都不行,实在是挺磨炼性情,也有点闭关自修的意味,九九八十一天过后,便完满。古人的确非 常有创意,不过,能在数九寒天这么做的人,估计绝大多数冻不着饿不着。其实在古代,“九九”这段时间最难过的是穷苦人, 那真是饥寒交迫,度日如年。有一版清朝人写的“数九歌”,和我们现在熟知的版本不尽相同,有这么几句:“四九三十六 夜眠如 露窠(肯定是没暖气);五九四十五,街头穷汉舞(冻得实在受不了了).....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这说的还是当时苏州人 过冬的景象,如果是北方,穷苦人恐怕更难过了。
数九是从冬至开始,在河南,冬至就已经很冷了。一千八百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晚年还乡,回了南阳老家,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穷苦 人耳朵都冻烂了,心疼不已。他就在冬至当天搭棚舍药。
舍的是什么药呢?袪寒娇耳汤。把羊肉和祛寒的草药一起炖煮后,取羊肉剁碎 ,用面包住,再捏成耳朵形状,放回原汤里煮熟,这就是“娇耳”,对,您猜对了,中国从此有了饺子,但准确点说,那时的饺子更 像是馄饨,是要连汤喝的。张仲景让自己的学生给每位穷苦人俩“娇耳”一碗汤,这就是袪寒娇耳汤,因为羊肉本身就有袪寒作用, 再加上中草药的力道,喝了汤吃了“娇耳”,穷苦人就不怕冷了,也不会再冻烂耳朵。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伏”的意思就是“暑气潜伏于地”。数九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的,那数伏是 从夏至开始的吗?并不是啊。数伏是从“夏至三庚”开始的,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才是头伏的第一天。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 。十天干,十二地支,两两组合,从甲子到癸亥,60天一轮回。
“庚”是天干里的第七个,“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夏至后第三个 庚日是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就进入二伏;您可能会问,为什么有时二伏是十天,有时就是超长待机版的二十天?这是因为末伏的开始日是立秋后 的第一个庚日。如果夏至到立秋有四个庚日,二伏就是十天;如果有五个庚日,那对不起了,二伏就是二十天。
现在咱们是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全年都有WIFI西瓜,三九和三伏天都比古人好过多了。但古人的心境其实也还挺值得咱学学,所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