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打败强大的有扈氏后,环顾自己的江山,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
于是夏启和历任大帝一样,也去巡狩了,在他即位的第十年(一说第九年,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舞《九韶》于大穆之野,传说《九韶》是舜所作的,启在大穆之野舞《九韶》,大概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
在整个乐舞中,启表现出来他能歌善舞的一面,《山海经》里记载,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除了这次舞会,启还举行过很多舞会,而且场面都异常宏大,《墨子》中曾这样形容过夏启的舞会——“万舞翼翼,章闻于天”。
用东北话讲就是“有排面”!
当然,除了“有排面”,它还有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这场舞会发生在启伐灭有扈氏之后,此时的夏启,击败了强大的对手,消灭了几乎大部分的反对者,如此盛大而隆重的舞会,也彰显了当时的民心所向。简而言之,这次舞会,说明夏启的统治更加稳固了。
但是《九韶》音犹在耳,就发生了一起不和谐的事情。
《竹书纪年》上说,十年,夏启舞《九韶》,十一年,就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
事情是这样的,在启的晚年,他的儿子们为了争继承人的名额,发生了一些冲突,具体怎么冲突的,已经无史可考,但是很明显,在启的五个儿子里,老五武观是跳的最欢的,对此,启很是反感,怎么着?老子还没死你们几个就都惦记上老子屁股底下的这个位子了?
所以启一怒之下,就把武观流放了到了西河这个地方。
按说被流放后,武观应该老实了,这其实也是启流放武观的目的。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武观的逆反心理……
被流放到西河的武观,心里极其郁闷。
按照辈分来讲,武观是最小的,书上也说他是季子,伯仲叔季,季就是最小的那个。再加上自己被流放到了西河,很明显老爹是讨厌自己了,再加上自己和兄弟们有矛盾,这样下去,别说帝位,今后想过的舒坦点都难。
武观越想越钻牛角尖,这时候可能武观的身边还有一群心怀不轨的人一撺掇,得!干吧!老爹启你不也是暴力夺位么!
于是在夏启十五年,也就是武观被流放到西河的第四年,脑子一热的武观,拉开了武观之乱的序幕。
不过很明显,武观虽然有老爹启夺位的胆量,但是没有老爹启夺位的本事。启夺的是人家的位子,武观夺的是自己家的位子。启夺位时,自己家的嫡系部落全都竭尽全力,毕竟一荣俱荣;武观叛乱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嫡系部落的首领们看了看脑子一热的武观,又看了看盛怒中威严的启,决定还是别犯傻了。
战争的具体进程也一样是无史可考,我们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得知,武观叛乱后,启并没有亲自讨伐,而是派遣了彭伯寿带兵讨伐。那么彭伯寿是谁呢?
彭,是指大彭国;伯,是大彭国诸部落之长,也就是大彭国君;寿,就是这个人的名字了。
所以就是,大彭国国君寿这个人,带兵平定了武观之乱,并且杀掉了武观。
武观之乱虽然给夏朝带来的一些影响,但是在那个时候,启还有更大的麻烦,那就是夏与东部夷之间为了争夺方国部落统治权之间的争斗。
在夏启统治的第三十九年,七十八岁的启去世了。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在此画上了句号。
虽然关于启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启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少年时期,父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父亲保护的启,形成了坚毅独立的性格,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去争取!
中年时期的启,见识到如日中天的父亲,见识到王位争夺的残酷,他继承了父亲隐忍谨慎的天赋,在暗处不断学习手段,结交盟友,终于在父亲死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晚年时期的启,傲视四方,却又遭逢儿子叛变,并且冷酷而又果断地平定了叛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作为一个儿子,启是可怜的;
作为一个父亲,启是冷酷的;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启却是完全合格的!
启可能配不上儒家的“仁德”二字,但却足以享用史家的“贤能”二字。
在启之后,他的后代和他的王朝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直到他的重孙子少康登上历史舞台,才挽狂澜于既倒,把夏朝推上了另一个高峰。
注:这段史料记载有矛盾
启舞《九韶》的时间,按《太平御览》、《帝王世纪》为准
启的在位时间与年龄,按古本《竹书纪年》为准
武观是不是被杀,《竹书纪年》说“武观来归”,《韩非子 说疑》说“五王所诛”,按《韩非子》为准
彭伯寿按《路史 后纪》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