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表弟找我聊天,说他最近很迷茫,因为又临近毕业季了,他最近一直在找工作,却总是备受挫折。
他家住在一个小县城里,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偶尔在家里做些手工活来贴补家用,他在一个不太有名的一本高校读书,临近毕业。他是一个非常懂事儿的孩子,不忍看着父母每日操劳,想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可是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却屡次受挫。
毕业季确实是很尴尬的时候,他跟我说,有的家境好的同学根本不愁工作,父母有一些资源,可以轻松的拖关系帮助孩子安排一个不错的地方,还有的同学忙着出去旅行,而像他这样家庭的孩子,必须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的单位根本不招他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还有些地方勉强可以录用,但是实习期却只有少的可怜的区区几百块的工资,即便转正,也不过2k。这样的收入,跟房价比起来,天方夜谭。。
他说,他不知道上大学的意义在哪里?跟他一起上初中,高中的同学,现在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有的做起了生意当起老板,看起来仿佛生活都比自己过得好。感觉自己浪费了四年的时光,到头来养活自己都很困难。觉得自己像个寄生虫一样,这些年来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每当看到母亲那斑白的两鬓,觉得自己特别愧疚。父母一直视他为骄傲,可现在,自己对这个家里却做不出任何的贡献来。
他还说,在他们那里,能考上大学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儿,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激动的眼泪流了下来,附近的街坊四邻都到他们家去祝贺。他暗下决心,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能有出息报答父母,报答家乡。却没想到是现在这种情况。
此刻的他,像是站在了雾霾下的十字路口,看不清前方的道路,迷茫无助。
他问我,你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吗?我一时语塞,哽住了。这句话的背后,承载着太多的重量了。。。
我远房的一个姑姑,住在交通闭塞的一个小山村里,姑父年轻的时候学过一点儿木匠活,靠帮助乡亲们打一些木器为生。全村里只有一所小学,只有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父母去城市打工,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我到他家去住过一段时间,学校请姑父去帮忙打一些桌椅板凳,我也去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
山村里的孩子都很淳朴,可是由于长期缺乏管教,养成了一些打架,欺负同学,拉帮结派等恶习。很少有人在意学习这件事。
那个地方的老师水平也极其有限,普通话说的都不标准,而且经常写错别字。英语发音更是不堪入耳。更有甚者打骂,体罚学生如家常便饭一般。虽然老师的做法有些偏激,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这可能也是唯一能督促孩子们努力读书的办法了吧。
校长一再劝诫孩子们,努力学习,读书改变命运,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根本不明白校长的用心。
退一步讲,即使孩子们靠读书走出大山,毕业后可能也未必见得就会前途光明,高枕无忧。大部分人可能依旧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做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工作。但是,起码读书会让他们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如果他们辍学在家,不闻不问任其自然的话,到头来也只能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夹缝中艰难的求得生存。亦或是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下来,他们的子女,或许还会重蹈他们的覆辙。。
我的父辈祖辈等人,非常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经常跟我说,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才能有出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是像爷爷的座右铭一样经常挂在嘴边。
可是到了我们这一辈,经过改革开放,社会早已变得多元化,再也不是那个大学生很值钱的时代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高校不断扩招,每年几百,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其含金量比起父辈那时候也已经大大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不断压缩成本,竞争日益趋向白热化的今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似乎再也不是什么新闻了。读书改变命运,也许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我们在象牙塔里的梦想,被一盆冷水,无情的浇灭了。。
我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也一起想过这件事,有的甚至怀疑自己寒窗苦读十余年的意义。一时间各抒己见,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好长的时间。
其实,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们不应该把读书看做是万能的。
我们之所以会如此失望,是因为当初抱了太高的预期。
那么,读书到底能改变什么呢?
我想了好久,它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拓宽我们的眼界,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会让我们更加平和的看待事物,不易于走向偏激和极端。以及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的分析问题。
它或许改变不了我们的人生,但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
读书带给我们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随着读书的积累,阅历的增加。你会对这个世界,和自我有着更深的认知。
这些,也许就是读书的意义。
有机会,还是多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