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位于大西北的鹑鸪镇有个仅有十几来户人家的小村子。
村子里老王家的儿媳在初春的时候生下第二个女儿。
一天吃完早饭,儿媳突然抱着肚子在地上打起滚儿来,老王儿子吓坏了,抱起媳妇放在独轮车上,拉着她就去十里外的镇子上求医。无奈,半道上这个年竟二十四岁的妇人就咽了气。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最要紧的是仅有八个月大的二女娃,大女娃此时已经二岁多,俗话说吃五谷杂粮的随便就拉扯大了。可二女娃尚且需要母乳喂养。
他们决定将二女娃送给别人抚养。
这消息一传出去,村子里便流言四起,说什么,这个女娃克母,可不能收养这么个白眼狼。
可是对于老王家来说,这事刻不容缓。这几天一直用糖水喂二女娃,可这娃娃奇怪的很,她一喝糖水就吐。所以已经饿了两三天了。孩子的哭声都没了,像是饿的晕了过去,一直昏睡着。老王和儿子再也等不了了。他们准备去村子里张家求他们收留这个孩子。张家的媳妇前些天刚生了一儿子,还在坐月子。她有奶水喂养孩子。事不宜迟,他们抱起孩子就要出门去。
老王的儿子突然喊道:“爹,等等,咱们就这么去求,人家肯定不愿意,应该带些值钱的东西。”
“值钱的东西?咱们家……哎,要是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也不用把孩子送出去呀!”
“爹,您先别急,孩子她娘有一对金镯子,这事我们从没提起过,这是我岳母临走前给孩子她娘的。本打算等两女儿出嫁时一人一只。哎,先救孩子命要紧。”说着去柜子里拿出来一只。
张家人本来是死活都不同意的。说奶水本来就少,养不了两个娃娃。直到老王把包着镯子的手帕打开,张家两口子立刻是眼泛星光。话锋一转满口应了下来。
起初几天,张家媳妇将这女娃跟自己儿子一样对待。直到娘家母亲来看望她,担心的说道“我都打听了,都说这个孩子克母,你怎能这样胆大,无所顾忌,就收养了她。”听完母亲的话,女儿拿出那只金镯子,母亲一看便恍然大悟。但还是放心不下自己女儿的安危。
吃完下午饭,她对女儿和女婿说“我前思后想这事不行,可是我们收了人家的东西,又不得不养这娃娃,这样吧,这孩子不是说喝糖水就吐嘛,不要给她吃奶了,给她喝糖水,过不了几天她便会饿死,到时候就给王家人说,这孩子喝奶水也吐……反正其他人又不知道我们拿了王家的好处,只知道我们竟愿意收养这孩子。”
三人一合计,这么做天衣无缝,一不得罪人,二来能拿到好处,三来还能落个不畏诅咒敢于助人好名声。
正直月中,夜里满月,整个村子被白色月光照的看起来满是荒凉,除此之外还有些阴森。
“我刚走,你们就把我女儿送出去受苦,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人家。我女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要你们全家不得安宁。”
“孩子他妈,我们也是没办法,你走后孩子没奶水吃,只能用红糖水喂她,可一喝就吐,我们没办法了,也不能看着孩子就这么饿死了呀”
“该说的话我说到,孩子不能送走,等她回来后,给她吃五谷粮食就好,不会吐的。”
“她还那么小,吃不了饭啊!”
“孩子不能送走,不能送走……”
老王的儿子从梦中惊醒的时候耳边还萦绕这媳妇的那句孩子不能送走。他起身向窗外一瞧,天刚蒙蒙亮。
他即刻去隔壁屋里,“娘,爹,天一大亮,孩子就会被送回来”
“你在胡说什么?!”老王和媳妇一头雾水。
果不其言,天刚大亮,张家夫妇抱着孩子上门来了。“这孩子我们不敢养了,太可怕了……”急匆匆的扔下孩子就走了,那女的嘴里不听念叨着太可怕了。老王和媳妇抱起孩子一瞧,这不好好的嘛,扯开裹着孩子的小杯子,那只金镯子也在里边裹着。
老两口皱着眉头问儿子“孩子怎么办?吃什么?”
儿子去厨房开水泡了馍馍渣,端过来给孩子喂了一口,她居然吃的津津有味。一家人可算了了心事。
在说说张家。原来,那天晚上深夜。一阵疯狂的敲门声将张家夫妇还有那娘家老太太惊了起来。屋外月光明亮。可透过缝隙什么也看不见,敲门声却是不断。他们越来越害怕。
幸亏那娘家老太太见识广,似是明白了什么,对着门忽然跪下,不停磕头,不停认罪,她说“您行行好,放过我们吧,怪我嘴碎,我坏心肠,不得好死,我们不会伤害孩子的……”听闻这些话敲门声变得越发急切。张家夫妻也明白了怎么回事。一起跪下磕头求饶。
“我们明天一早就把孩子送回去,对,送回去,天一亮就给您送回去……”听到这话之后,敲门声逐渐小了,最后又是静悄悄的夜晚,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