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有着同样野心家精神,却走着不同的道路。19世纪的法国,由于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人们再也感受不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他们既批判社会现实,又对封建时代有所留恋。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各自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现都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高老头》里,巴尔扎克虽然有意识地要把自己写成拉斯蒂涅,但他也无意识地出现在伏脱冷身上。拉斯蒂涅的内心矛盾也是巴尔扎克自己的矛盾;这位年轻的大学生虽然拒绝了伏脱冷的主意,但他在无意识中还是接受了伏脱冷的想法,尽管他后来又放弃了。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也曾对自己说“我自己大概也会落得和主人公一样的下场,因为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弄不好我也会像他一样犯罪。他曾经被讽刺家茨维克评论为“相貌低俗的恋爱骑士”。他的肚皮如啤酒桶大,双脚外八字,满脸青春痘,酒糟鼻,小眼睛,脖子又短又细,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不像一个会恋爱而纵情冒险的文人。可是他一生都在不断的失恋或是陷入单恋的情结之中,每次都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写恋爱小说变成了他的寄托,也是他的理想。2描写华丽的浪漫情节和不惜以生命作为赌注的激烈爱情是司汤达文学的主流。有人认为,在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在私生活和小说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不能否定的是司汤达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
在腐朽的大时代背景下,于连选择了奉上生命来对阶级主义提出“有声”的控诉,而拉斯蒂涅却选择埋没良心,继续践踏着他人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这两个故事读起来,都让读者有着莫名的心酸。有志气的,却无可依靠,无从找到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