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际交往模式是家庭关系的复制

今天看到一位老师发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孩子在学校跟同学的人际关系的话题。文章大意是一位正在学习家庭教育的妈妈向学习群里的其他家长和老师请教,孩子回家跟她说不想上学了,跟同学搭不上话,没意思。又过了一周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孩子更加不愿意去上学。孩子说寝室的一个男生没有面包了,因为是周五,其他的孩子也没有了,孩子就把他的面包给了这个同学,这个同学不仅不说感谢的话,还跟别的同学在那儿说这个面包有多不好吃,被孩子听见了,那个同学用眼撇了一下孩子,孩子心里很不舒服。 还有就是晚上下晚自习到寝室里,孩子一说话,有一个同学就说你怎么那么多话呀?孩子也不敢反驳,怕其他同学都怼自己。

我在想,我儿子会不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如果遇到了类似事件我能不能帮得了他?要怎么帮他?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首先孩子之所以会被如此对待,这跟他平时的与人交往模式有关,而交往模式往往是在家庭中习得的。家庭给到了孩子怎样的榜样和引导,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是孩子社会关系的原型,孩子与爸爸的关系决定着孩子与社会的关系。母亲的作用是用爱滋养孩子,让孩子在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于是孩子的内心才会充盈而有力量,才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暴风骤雨,因为他一直都知道,他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在随时准备接纳他的一切好与不好,给他支持,给他温暖,给他养料,给他需要的一切。

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检点自己做的是否到位,是否给到了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而非限制和打压,也许你的打压将成为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你的不允许反抗或者反驳也将成为他应对别人的复制模式。

其次,从现在开始学会改译。任何挫折、困难及危险都是和机遇并存的,从困境中寻找机遇,变困境为机遇,以此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方能越挫越勇,转败为胜。

比如,送你一片面包,吃完还嫌不好吃,善良点觉得也许口味不同,那会不会或许是此人舌头有问题呢?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不是咱自己的问题,所以为什么自己要不舒服呢?你不就想让我不舒服吗?我偏不让你得逞,接下来估计不舒服的就该是对方了。

其实太多的挑衅是因为有人和他唱对台戏,他才越唱越起劲,如果你不把挑衅当回事,任由你挑衅我就是不生气,我还鼓励你再唱起劲儿点,估计他一个人唱着也就没意思了,自然也就消停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