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评价,人际关系中引起心灵不安宁的重要因素。
近期发现自己有几次“火”从心起。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希望能对“起火”心理学的原因做一点浅浅的探索。
先罗列一下案例例,这里边有我的,也有别人的,我观察到的,还有来访者的。把这几件事就以我第一人称表述下来。
1.我就是心里憋的慌,我妈妈每天都跟我说,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多孝顺。就跟我不孝顺似的。一听这个就来气。人家好,你拿人家当孩子去。
2.我现在很生气,有件事让我至今耿耿于怀。我要跟我的妹妹断绝关系。事情是这样的。
我妹夫要我妹妹拿自己的驾驶证,给他的一个表弟去扣分,还说扣12分,我妹妹不同意,我妹夫就不高兴,甩脸子给我妹妹看。凭什么找我妹妹呀,拿我妹妹不当人是吧。
更气人的是,我替我妹妹说话,我妹妹还不但不领情,还说我不能那么说,好像是说我错了。找那么个对象有啥好的,竟然为了他,我妹妹维护他,说我不好。哼!
3.我今天心里有点堵得慌,当时感觉火要上来似的。
有人给我说,你要参加这个培训,我说我不适合于这个培训,那人竟然说,你看人某某谁,人家还参加呢。
我说,那是他的事情,与我无关。可是后来发现自己有一点火气在心里。凭什么他参加我就得参加啊!
4.我今天心情不爽。为什么?因为我姐姐跟我说,你看,你哥哥那么不懂事,还不如你姐夫,是吧?
他好个脑袋啊,要学历没学历,要素质没素质,比我哥差远了。野巴老婆夸丈夫!
5.今天我很不高兴,差一点跟姥爷怼起来。跟表弟一块干活,我姥爷说,你看谁谁多能干,你看看你,人活不干一点,光玩。
我心想,不就是包个水饺吗,我妈妈以前也没让我干过。我说练习一下,你不让。不会包,你又嫌我不能干。
6.这么多年,我一直对姐姐有意见。烦气她。那一年,我回家,姐姐说,你看看人家我小姑子,人家找了一个有钱的男人,家里就跟宫殿似的。你看你,干上了学,穷成那样。
7.把我好一点的衣服拿来,别叫你姐姐看见我这样。她好笑话人。她成天说她婆婆家多好,他小叔子多好,光说你哥长的不怎么样,不如她婆婆家。
把这些案例综合到一起,发现了一点点规律。
这里面有火气,堵的慌,不爽的都是那些在比较中
1.自己是被比较的。
2.被比较中失利的。
令外一种是愤怒投向的对象。既被攻击的对象:
1.比较并评价别人的。
2.直接或间接制造比较局面的。
再一种,被比较的另一方。
1.比较中的优胜者。
2.成为被嫉妒的对象。
从三人关系中,一旦产生比较,矛盾便会丛生。这也是三元关系复杂化的主要原因。
而且三方都是受害者,没有一方得到安全到令人心安的人际关系。
无论发起比较者,还是失败者,还是,比较中的优胜者,都遭受了人际关系的失败。
比较发起者,首当其冲的成为失败者的攻击对象。失败者,自然更是被二等公民。优胜者遭遇嫉妒。
如此看来,在比较游戏中,没有一方获得安全感。没有一方只赚不赔。
任何无论是主动,或者被动,直接或者间接进入三方的比较游戏,都不得不接受三角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嫉妒-心灵的不安。
对别人比较,参与与别人的比较,无论主动被动,都是零和游戏,都是彼此伤害的游戏。这与自我整合中,自我与自我在时间空间的比较不同。
比如家庭中的比较,你看谁谁家的孩子,你看你。。。
学校中的比较,你看某某同学,你看你。。。
比较存在的地方,人性的恶,便不失时机的显现。人的自性被恶掩盖,自我被情绪绑架。
不制造比较,不参与比较。生命是自己的,这就是我,我就是我。
任何人既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评价别人。也没有义务和必要接受别人的评价。
比较的背后,是评价。
不制造比较,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被比较。不评价别人,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被评价。
自我,存在于宇宙的中心,存在于心灵的中心,存在于自己的躯体。而非人与人中间。
在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中,制造比较的一方,大概是基于的需求:
1.控制欲。如同愤怒一样,都是迅速达到某种目的,而选择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比如,你看人家谁谁的孩子多孝顺。实际是通过比较,让孩子感受到刺激,然后对自己孝顺起来。比如你看某某多能学,你看你。。。也是利用孩子在比较中失利的刺激来达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的目的。
这种比较,利用营造失败的环境,惩罚,并控制他人,达到自己目的的惯用手段。
2.自我位置的显示。
制造比较的一个隐含的意义,就是通过与优胜者同盟,达到提高关系自己的位置的目的。
有一些在“原生家庭成员内部关系”中没有获得优越感的人,容易把婆家,或者丈母娘家,作为比较中的优胜方,与自己原生家庭成员相比。通过让自己原生家庭在对比中失利,来满足和宣泄自己当年不被重视,不被积极关注的不满。
另一种形式的比较,通过在对比中让自己原生家庭作成员为优胜方,制造比较。
这种模式的背后,多为比较者自己,缺少“社会”的认可度。通过比较,让外部环境认可,并关注到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也是对多年不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报复性满足。
无论任何形式的比较,都制造矛盾,制造不安宁,都是希望外部的变化,来达到内部的需求。而不是自我和自性的个人整合,也不是自我完善。
其心理学性质,大概是遮掩自己失败角色的一层防御机制。
从个人自我完善的角度讲,个人整合尚未完成,个人自我中心地位尚未确立。自我无力感强烈到失去了自我实现感。需要借助外部,来找到自己的坐标。
启动比较机制,无论二元关系,还是三元关系,大概是个人难以实现自我整合造成的心理防御机制。这里面缺少完整性,缺少容纳度。
当自性被自卑遮掩。比较便借机产生。比较易引起关系多方陷入心灵的不安。大量人际矛盾由此产生。
没有一个生命拥有评价另一个生命的能力。那些渴望评价的生命,更需要社会关系付之以积极的关注。
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咨询中不比较,不评价,其意义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