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英谚说:“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快乐是接受你得到的东西。”毕业这两年,做教育的时间越久,越觉得孩子是上天的福赐。
在养育孩子这条道路上,我遇到过家长们问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但是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就是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每天挑他的毛病,因为他的一切来自你,你的态度会塑造成最后的他。决定孩子行为好坏的因素,不是管教的松与严,而是父母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温暖的家,而这个家就是足以让他的情绪能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发展。
之前在一本书里看到美国“芝麻街”那些可爱布偶的创造者吉姆·亨森(Jim Henson)曾说:“孩子面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就是脆弱感与惊奇感。”生活中碰到的有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分离焦虑症并且为之苦恼,可是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上初来乍到,面对每个陌生的环境,大人时而都会无所适从,更别提小孩子了。
我曾遇到几个上课前紧抓着母亲不放的孩子,当母亲用各种方法都劝慰不了他们的哭闹时,我通常只是交一份具体任务给孩子,孩子就在还没来得及擦干眼泪前开始工作了。我认为孩子的不安,是不知道自己在新的环境中要做什么、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我建议不要靠言语安慰他们,用实际的事或物来转移注意力更有效。但我也发现,有时候比较难安顿的是母亲本身,她们不肯离开,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短短的几秒之间可以改变心情。我曾遇到过一个妈妈,所有的家长都在外面等候,她却不肯走,很坚持她的孩子有严重的“分别焦虑症”。其实,当时孩子已情绪稳定地开始搭建了,却在母亲坚持要再度道别后又哭哭啼啼起来,续演另一场肝肠寸断的亲子分别。所以我想,用适当的教导使孩子克服脆弱感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障碍,就是帮助他们独立的方法;而允许孩子保留住对这个世界的惊奇感,就是快乐的赠予。先理解孩子的不安与困难,别急着用病症来定义行为。
前几天和父亲就工作和生活的事情聊了很多,聊天的同时想到了自己的学生和家长的相处模式,与他们对比,我们这一代人,看到长辈站着,就不敢大剌剌地坐下;看到父母动手,绝不敢无所事事地受服务。但过了一代之后,孩子坐着看电视等父母给饭吃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这应该怪罪社会风气改变,还是要回归探讨每个家庭的基本教育与要求?孩子需要父母的保护、父母的爱,但同样地,养儿防老,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尊敬、孩子的孝顺。爱是双向道,不是单行道,单向的爱叫溺爱,不叫无条件的爱。
尤其二胎政策开放后,很多家长在如何兼爱每位宝宝,如何公平对待小朋友的这件事上绞尽脑汁,最终通过给予相同的物质条件和等价玩具上实现公平,我不认同,因为就如同作者所说,亲子之间不是只有权益、物质的赠予而已,随着父母年龄增加,当照顾与关怀的责任要由手足分担时,那些斤斤计较的孩子又会如何思考公平的意义。
我的家庭里我不是独生子,父母在对待我和哥哥的方式上非常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我和哥哥从没有在是否公平的这个问题上有过隔阂,从小到大母亲都把好的留给我们,吃我们剩下的,即便家庭不算优渥,但是在我们身处一些复杂的大环境时,他们从来没让我在经济上困顿过,这使得我和哥哥我们都很孝顺,因为我们知道父母是爱我们的,虽然在我们这个年纪并不流行把爱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