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试译:
徐爱问先生,那个有名的朱教授说,《大学》这本书第一章中的“在亲民”应该理解成,“在新民”,他是根据后面的“作新民”;先生你却说不是“新民”是“亲民”,为什么呢?(徐爱做呆萌状)。先生引经据典,blablabla,最后得出结论,朱教授说的是不对滴!
解读:
《大学》第一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关于“在亲民”三个字的理解,朱熹和王明阳是不一样的:
朱教授(朱熹):应该理解成“在新民”,大学之道在于让刷新民众认知,让民众的思想更新进步。
先生(王阳明):应该按照原文理解“在亲民”,大学之道在于让百姓互相亲近彼此仁爱。让百姓彼此仁爱亲近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养育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和朱熹的格局不同:
朱熹的隐含意思大学教育应该让民众“自新”,得到新知,思想进步,这是一种中心化的思维,是从上到下的俯视心态。
王明阳说大学教育要让民众“互亲”,虽然让民众亲近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但比朱熹的要更好一些,要更能够抓住教育的本质,仁爱的本质,儒家的本质。
注释
此处的大学教育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高等教育,古代的大学教育其实可以理解成君子在求学为人中应该信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深一层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推行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政策和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