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请不要因本章的标题而感到压抑。我希望我现在已经说清楚了,那就是我相信零排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我将试着向你说明为什么我这样认为,以及我们怎样才能达成这一一目标。但是,在我们需要做什么及我们需要克服哪些困难方面,如果不讲求会计诚信,我们是无法解决气候变化之类的问题的。因此,带着我们能找到解决方案的想法,其中包括加快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过渡的方法,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障碍。

化石燃料如同水资源。我是已故作家戴维.福斯特华莱士的忠实粉丝,我正在看他的长篇小说《无尽的玩笑》(nfnite Jst),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慢慢品读他写过的所有文字。205年,华莱土在凯尼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次现已广为人知的精彩演讲。在演讲开头,他讲了这样一一个故事: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碰巧遇到一条迎面而来的年老的鱼。那条年老的鱼朝它们点了点头,然后说:“小朋友们,早上好,水怎么样啊?”两条小鱼听后继续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问另一条:“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华莱士解释说:“在关于鱼的这个故事中,最直接的一点是,那些显而易见、普遍存在和至为重要的事实往往最难以觉善也最难以言表。” 化石燃料就是这样,它们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都难以全面了解它们(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来源)对人类生活的种种影响。我发现,要在这方面讲清楚,最好还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说起。你今天早上刷牙了吗?牙刷的主要材料是塑料,而塑料是由化石燃料石油制成的。

你早餐吃的面包、喝的麦片,其谷物原料是使用肥料种植的,而生产肥料的过程会释放温室气体。收割谷物的拖拉机是用钢制造的,炼钢的过程会排放碳,而且拖拉机行驶烧的是汽油。再看你午餐时吃的汉堡,我中午偶尔也会吃汉堡,其所用牛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因为牛在打嗝和放屁时会释放甲烷;制作汉堡胚要用小麦,在种植和收割小麦的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

你穿的衣服可能是棉质的,种植和采摘棉花会使用肥料和机器;也可能由聚酯纤维制成,聚酯纤维是用乙烯制造的,乙烯则来自石油。你使用的卫生纸,涉及树木的砍伐,而这一过程也会释放碳。

如果你今天上班或上学乘坐的是电动交通工具,很棒一-尽管这些电力可能也是用化石燃料生产的。你乘坐的火车的运行轨道是用钢制造的,在隧道的修建过程中也会用到水泥,水泥的生产同样会用到化石燃料,也会释放碳。你驾驶的汽车或乘坐的公交车是由钢和塑料制成的,跟你在周末骑行的自行车的制造材料相间。铺设你开车走的道路会用到水泥,也会用到沥青,而沥青也源于石油。

如果你住的是公寓楼,那么你四周可能都是水泥;如果你住的是木屋,那么木材的砍伐和修剪会用到气动机器设备,而这些设备是由钢和塑料制造的。你家中或办公室里可能装有供暖系统或空调系统,它们不仅会耗费相当多的能源,而且空调设备的冷却剂也是一种强力温室气体。如果你坐的是由金属或塑料制造的椅子,那么还会造成更多排放。

另外,这些物品(从牙刷到建材)几乎都是用卡车、飞机、火车或轮船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这些运输工具本身都是以化石燃料为动力源,而且在制造过程中也用到了化石燃料。换句话说,化石燃料无处不在。仅以石油为例,全球每天至少消耗40亿加仑石油。无论是哪种产品,在如此庞大的规模下,人类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停用。

更重要的是,化石燃料之所以无处不在,背后有很好的理由支持价格低廉。正如人们所说,石油比软饮料还便宜。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还不敢相信,但这是真的。我们来算一下:一桶石油大约42加仑,2020年下半年,每桶石油的平均价格约42美元,所以每加仑石油的价格约1美元。同一时期,在Costco超市,8升装苏打水售价6美元,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加仑2.85美元。即便把油价波动考虑在内,结论也是一样的: 作为一种产品,全球日消耗量高达40余亿加仑的石油,其价格还不及健怡可乐。化石燃料的价格如此之低,并非没有道理。它的储量非常大,而且易于运输。我们已经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全球性产业,用于化石燃料的钻探、开采、加工和运输,并通过运用不断开发的创新成果维持它的低价。显然,它的价格并没有反映出其所造成的危害,也就是在提炼和燃烧过程中对气候变化、污染和环境退化造成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会在第十章中详细讨论。

就化石燃料而言,光是想一想这个问题的广度,就已经让人眩晕了。不过,它还没有发展到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步。一方 面,我们要部署已有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在“零碳”能源领域实现突破。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找出有助于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使之变得和使用化石燃料的成本-样低,或者两者大致相当。我们需要加快步伐,因为.....

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富裕国家。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的人都比以前活得更长,也更健康。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汽车、道路、房屋、冰箱、计算机和空调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维持它们正常运转的能源的需求量也更大。因此,人均能源使用量将增加,同时增加的还有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生产我们所需的能源,需要建造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核电厂、电力存储设施,甚至在这个建造过程中也会涉及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每个人都将使用更多的能源,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到21世纪末将迈上100亿的台阶,而这其中的增长大多数来自高碳排放城市。城镇化的步伐之快,令人难以置信:到2060年,世界建筑存量(与建筑物数量及面积相关的一一个指标)将翻一番,相当于连续40年,每个月都再建一个纽约市。究其原因,主要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有关就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来说,这自然是好消息,但对气候来说无疑是坏消息。想想看,世界上最富裕的16%的人口产生了全球近40%的排放量(这还不包括在其他地区生产但在富裕国家消费的那部分产品的排放量)。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像最富有的那16%的人一样生活,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50%,而如果其他的一切未有改变,那么全球碳排放量也会增加大致相同的比例。即便富裕国家今天就能神奇般地实现零排放,也无济于事,因为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还是会越排越多。试图阻断处于经济阶梯底层的人的上升通道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能因为富裕国家已经排放太多的温室气体就要求贫困群体一直穷下去,更不要说即便我们有这种想法,我们也做不到。相反,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在不加剧气候变化问题的情况下,让低收入群体沿着经济阶梯向上攀爬。我们需要尽快实现零排放的目标,我们甚至要生产比现在还要多的能源,但前提是必须不再向大气中增排任何碳。

不幸的是.....

历史并没有站在我们这一边。仅从早前能源转型所用的时间来看,“尽快”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看我们做过 类似的事情一从依赖 一种能源转向依赖另一种能源,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持续几十年。(关于这个话题,我读过的最好的书是瓦科拉夫.斯米尔的《能源转型》和《能源神话与现实》。)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我们自己的肌肉,是可以帮我们干活的动物比如那些用来拉犁的,以及我们燃烧的植物。19 世纪90年代末之前,化石燃料在世界能源消耗中的占比还未超过50%。中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完成这-能源转型。在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些地方,这一转型甚至还没开始。


你可以想一下,石油在人类能源供应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花费了多长时间。7要知道,石油的商业化生产从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

半个世纪之后,它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比例仅为10%。这之后又过了30年,这个数字才达到25%。

天然气也经历了类似的轨迹。1900 年,它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为1%,而把这-数字提升到20%,它要快得多,从无到有,到占比10%,总共用了27年。'人类生活中的不同能源在60年间的增长情况:1840--1900年,煤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从5%上升到近1930- -1990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占比才达到20%。简而言之,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燃料源还不是唯一的问题, 在采用新型交通工具方面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内燃机是19世纪80年代发明的,而让50%的城市家庭拥有汽车用了多长时间呢?美国用了三四十年,欧洲用了七八十年。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能源转型是由先前对我们来说不重要的东西驱动的。过去,我们之所以从一种能源转向另一种能源,是因为新能源的价格更低廉,因此转换动力更大。比如,我们不再燃烧数量庞大的木柴转而开始大量烧煤,原因就在于1磅①重的煤提供给我们的光和热远超1磅重的木柴。举一个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例子,美国电力公司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气,煤的用量则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新的钻探技术大大降低了开发天然气的成本。这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环境问题。其实,天然气和煤孰优孰劣,取决于二氧化碳当量的计算方式。部分科学家宣称,天然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大于煤,这与天然气在加工过程中的泄漏程度有关。10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自然会转向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放任其自行发展,我们就无法达到期望的转型速度。再者,我们会在第四章中看到,如果没有创新驱动,人类也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推进能源转型。这就在公共政策和技术等领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恰恰是我们从未应对过的。

为什么能源转型需要如此漫长的过程?

燃煤电厂跟计算机芯片厂是不一样的。你可能听说过摩尔定律- -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预测微处理器的能力每隔两年会提升一一倍。事实证明戈登是对的,而摩尔定律也是计算机和软件行业一路腾飞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处理器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可以开发更好的软件,它驱动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对计算机需求的增加又为硬件公司提供了持续改进机型的动力,这反过来又要求我们持续开发更好的软件。如此循环往复,也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环。(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