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下班的脚步声刚从门外传来,小爱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房间。妈妈的脚刚迈进大门,小爱已经迎向妈妈的怀里,拉着妈妈的手进屋,
“妈妈,给你换鞋子”。小爱给妈妈拿来拖鞋。
“妈妈,快来坐下”。小爱给妈妈拿来小椅子。
“妈妈,快喝水”。小爱又给妈妈到来一杯水。
这个时候,妈妈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一天的疲劳在拉着宝贝小手的那一刻,瞬间烟消云散。
如果哪天,妈妈加班,要晚回家,小爱总不忘要嘱咐下奶奶,“别吃完了,给妈妈留点。”
这时,奶奶总会笑眯眯的,捏捏小爱的小脸蛋说,“小爱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对了,孝顺的小爱,只有三岁。
在一期李立群访谈的节目里,也无意看到谈论孝顺这个话题。
来自台湾的老戏骨,回忆家庭往事,和教儿育女的故事时特意提到了自己的太太。
他的太太是所有人眼中的孝顺媳妇,堪称楷模。
李立群是很传统的中国人,为了尽孝,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但他常年在外,回家少,家里的整个担子都落到了太太身上。
于是太太常常独自一人,扶持着整个大家庭。全心全意,事无巨细。
特别是对老人家更是体贴细微,关怀备至,面面俱到。从没跟老人家红过脸,从没跟老人家拌过嘴,从没让老人家吃过一点苦,尽心尽力。
然而,老人家去世后,李立群才渐渐了解到太太心里其实很苦。
面对婆婆这样一个很强势的人,总要把控一切的长者,婆媳之间各种家不常,里不短的冲突是不言而喻的,苦闷也随之而来。而这些太太从来不提。
当得知太太很不容易后,李立群感觉很亏欠自己的太太,太太为自己吃了苦,只因为那个“孝”字,一切“孝”当先,“孝”为大。
然而,孝顺应该是孩子对爱的一种领悟。而非从上往下的情感挟持。
这是节目最后,李立群谈到尽孝话题最后的总结。
百善之首,以孝为先。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孝顺的人,孩子也同样孝顺,并把它当做一种品德。
然而,“孝”或“不孝”,在抛弃爱的关系时,尽孝者,往往成为权威,道德和责任这些附加产物的祭品,成为一种没有选择的被动的行为。
这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争议。
其实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你跟ta讲要怎么怎么做才是孝顺,通过说教讲道理,让他做到孝顺,ta除了萌萌哒地看着你,显然很难对你做出回应。
你这样做才是孝顺,那样就是不孝顺。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远远不够去理解这些抽象的大道理。
孩子要么早早的被你的的大道理吓跑,要么被你的大道理 “绑架”,还在成长,就不得早早背上负担。
然而,三岁的孩子的确做出了各种“孝顺”的举动,显然,他们虽不懂那些道理,但他们懂得感受。
他们是在与父母关系中获得了某些让他们体验深刻的东西,并对此做出了回应。
孩子所回应的是你给予的源源不断的爱和关注,在向你学习如何在被爱后,表达自己的爱,表达自己对爱的反馈,对你纯粹的感情。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
客体心理学理论里称之为“镜映”的东西。对幼年的孩子而言,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和纯粹。
当这种简单和纯粹的回应成长起来,随着担负责任的能力日渐强大,他们对爱的领悟日渐深刻,孝顺也必然顺理成章。
然而,只为成章的孝顺的确不少。
为了所谓的传承中华美德,有商家,组织尽孝活动,为母洗脚,千人规模。摄像机拍着,瓜民围观着,场面甚是壮观,但感人的氛围大打折扣。学校也不甘落后,孝顺父母可以当成作业来布置,回家给妈妈洗脚,作为“孝顺”活动的作业。
一时,妈妈的脚很忙。
这些过于流于形式的活动,当然远达不到教化,但也不会造成什么压力和伤害。
不过,晓雯就没这么幸运了,一顶不孝的帽子压着她抬不起头,尽管,其实她也是一个受害者。
晓雯,很小就被父母送与了别人家,当自己成年后,突然一天有人上门,告之他们才是她的亲生父母。
双亲突然上门寻亲,让晓雯不知所措。
亲生父母千里迢迢来寻她,并不是来向她请求原谅,更不是让她回去继承家产,而是没了去处,来投靠养老。
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生了你,你就要尽孝,否则,你不孝顺。
晓雯很小就被送出去了,所谓“送出去”其实就是抛弃(不管什么理由)。这其实已经种下了伤害。
被生父母抛弃对晓雯来说是一辈子都抹不去的伤痛。晓雯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养父母的年纪都很大,她很早就担负起照顾家里的重任,怀着对他们的感恩。
而亲生父母打着“你要孝顺”的大旗投奔亲生女儿时,晓雯迅速陷入了两难。这让她很苦恼。
养,她根本都没被养过。她过不了自己这道关。
不养,他们又生了她。她又过不了“不孝”的道德舆论这道关。
她没有了自由选择。
我想,被爱的孩子,孝顺父母其实是很容易启发出来。如三岁的小爱。
但我们时常被限制在了孝顺里的“顺”里面。也许外界的力量过于强大,在权威和道德下叹息无奈,被架上高台。要么顺着道德的梯子爬下来,要么背着不孝下不来。
本该顺其自然,发自内心的去回馈父母的事情,在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成了大家眼里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必定无法甘愿。
一旦受制于非黑即白的社会标签,而无法体验到爱的感悟和自发的责任,往往会让孝道变得不人道。那他自然会逃离,表现的连一个三岁的小孩子都不如。
孝顺有责任,但更是对爱的感悟。
因为,无爱不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