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人熟知柳如是,大抵是从24岁嫁60老翁的忘年恋开始,大家都以为白发红颜是她对世界的首次宣战,但实际上,她的战斗早就打响,她的一生都在战斗。
柳如是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她是8岁被卖入青楼,12岁嫁给故相周道登,14岁被正室赶出府的侍妾杨爱。
第二个阶段,她是逐爱陈子龙却惨遭抛弃,宁可再度流落风尘也不愿在家宅内斗中消耗自己的杨影怜。
第三个阶段,她是自尊刚强,喜提夫君——明朝文宗钱谦益宠爱的正妻柳如是。
从被命运安排的少女杨爱,到寻觅男子庇佑的影怜,再到主动掌握人生选择权的柳如是,我们从一个青楼女子的传奇故事中顿悟:无论在哪个时代,懂得提要求,是女人在婚姻里的底气。

01.被命运安排的人生
在14岁之前,杨爱的人生始终处于被命运安排,甚至是无情捉弄的困境中。
和许多沦落风尘的女子相似,杨爱在8岁那年像货品一样,被父母卖入青楼。幸而遇到还算和善的鸨妓徐妈妈,那时,徐妈妈凭借着多年在风尘中摸爬滚打的经验,已在吴江泽盛镇开了自己的一处妓院——归家院。而这里,便是杨爱,也就是今天的故事主人公柳如是童年长大的地方。
这里虽是风尘之地,但杨爱跟着徐妈妈读书识字,学习琴棋书画,反而得了一段难得的无忧童年。

待她长到12岁时,因伶俐聪慧,被周府管家看中,以小丫鬟的身份进入当时的前任宰相府中,侍奉周老夫人。两年后,被年近古稀的宰相周道登看中,成了周老爷最得宠的侍妾。在一众小妾中,杨爱何以脱颖而出?这还得归功于在徐妈妈“归家院”中养成的吟诗作画的才情。但家宅内斗向来险恶复杂,杨爱年龄最小,却最受宠爱,自然会备受排挤。这种排挤也随着周老爷的去世而演变成驱逐。
自此,杨爱被逐出周府。我常想象,身为“被逐小妾”的杨爱,走在寒冬深夜的大街上,漫天的风雪连同这命运的捉弄一并袭向她,她一定在心中反复思忖:“我到底了哪一步做错了,怎落得如此下场?”年幼的她并不知道,这世界有一种苦难叫“命中注定”,这一场劫难,是无法选择出身的她所需走过的必经之路。
但我转念又想,那也许未必是坏事。因为痛苦的全部价值正是要让人觉悟。于杨爱而言,正是这些正在经历的痛苦,令她开始觉悟,摆脱命运的安排,大概就是从那晚开始觉醒于柳如是的意识中。

02.顾影自怜杨影怜
于成年人而言,痛苦的觉悟尚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那时还只有14岁的她。被赶出周府的杨爱,虽然初步具有了主动思考人生的意识,但她太稚嫩,而那时她又太慌乱,她能想到的自救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一个可以庇护她的男人。
于是她想到了陈子龙。不同于我们在电影《柳如是传》中所见的那样戏剧,杨爱与陈子龙的相爱起始于最朴素的生存所需。只是二人在才情和相貌上的匹配,谱写出琴瑟和鸣的爱情。
也是从那时开始,杨爱更名“杨影怜”,顾影自怜,大概从更名的那一刻就写下了“卑微”的注脚。

走投无路之际,影怜想到了陈子龙——这个曾在周府有过一面之缘的年轻才俊,那时他曾在周老爷的病榻前,论及国事,慷慨激昂。满腔的爱国热情让立在一旁服侍的杨爱印象深刻,萌生好感。而只有14岁的侍妾杨爱,不仅容貌娇俏,且才艺突出,学识不凡,令陈子龙暗生情谊。
二人在周府的情愫止步于陈子龙临行前的“后会有期”,却重燃于杨影怜的“主动投奔”。
当陈子龙得知影怜的遭遇,他张开怀抱,热情地接纳了这位令他朝思暮想的娇俏娘子。从那以后,杨影怜便以陈子龙的爱妾身份,与陈子龙开始了异常恩爱的情缘。
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时的陈子龙,已有妻室。而他的正妻,携手于他还是一介寒儒的时期,正妻娘家的权势更是在他的仕途中给予了很大的助力。一边是才貌双全、对自己情真意切的爱妾,一边是有权有势、精明能干的正妻,即便是放在文明开化的当今社会,也没有哪个男人愿意取舍,更何况是在三妻四妾盛行的男权社会。面对正妻的刁难,陈子龙只求后院安然无恙。
而那时,沉浸在陈子龙全部爱意中的杨爱,也心甘情愿为爱忍让。就这样,爱妾与正妻维持着陈府后院的表面平和。

也许是应验了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陈子龙而相互制衡的两个女人,在陈子龙留下一纸书信,便肆意云游后,也走向了剑拔弩张的结局。而杨影怜从收到陈子龙辞别信的那一刻起,先后经历了震惊、失望和悲愤,最终看清这个男人的自私,以及自己在这场感情里的卑微。
想起在周府所受的屈辱,倔强的影怜不想重蹈覆辙。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收拾行装,离开陈府,再度踏入了红尘。
在痛苦中觉悟的速度也许是缓慢的,但觉醒之后的力量却是无比爆发的。
03.主动选择 终遇良人
从陈府出走的杨影怜,选择回到徐妈妈的“归家院”,看似堕落的结局,实则是杨影怜寻得真实自我的开始。
从那天起,尽管她还为情伤痛,但已有了“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清醒自知,自此,影怜更名“柳如是”。
找到了自我的“柳如是”,明明沦落风尘,卖笑营生,却活得更加恣意,颠倒众生。
她戏弄富家公子宋辕文,淌水上花船,他便纵身跃入河中;她考验宰相之后徐公子,邀他除夕夜相间,他便准时出现在娼妓馆中。
果然爱情这东西便是,得到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经受过双重情伤的柳如是当然不会再那样轻易地就交付真心。她隐隐懂得,男人永远不会因为你为他付出全部,就深情回馈。反而会为了你提出的要求,而努力奔赴。在奔赴中,为你付出的成本越高,对你的爱意与不舍才越浓烈。

在接二连三的痛苦中,柳如是终于觉悟。从那以后,她一边砥砺自磨,一面寻求可托付终身的伴侣。
人海中的寻觅,最终落到了钱谦益的身上。
那一年,她24,他60。

她色艺双绝,美艳非凡。却出身红尘,身份卑贱。
他盛名在外,德高望重。却年入花甲,垂垂老矣。
他对她一见钟情,爱护有加;她对他敬畏仰慕,信任依恋。
她要他明媒正娶;他许她盛大婚礼。
婚礼上,她月华风动,他器宇轩昂。
他们在世人质疑的目光中走向彼此的人生,然后紧紧相拥,浓烈而炽热。
而他们婚后的生活,也没有辜负世人对传奇佳话的期待。钱谦益对柳如是情深义重,为讨柳如是欢心,大兴土木,建造专属她的藏书宝库“绛云楼”;柳如是也不负众望,滴水之情涌泉相报,在钱谦益被害下狱时,变卖家产,四处奔走,终于成功解救夫君……
虽然他们的关系也曾一度破裂——在满清入关时,钱谦益选择了折节辱国,而不愿与柳如是投河殉国,甚至变节降清,出任满清礼部侍郎。但最终,夫妻二人相合于“反清复明”的共同志向,他们的余生,也因志同道合而变得更加惺惺相惜,恩爱幸福。

写在最后:
没有谁的婚姻是完美的,但请记住,保持自尊,谨慎自爱,面对深爱的伴侣,也要学会适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唯此,我们才能拥有在婚姻里的底气。
这份底气,足以抵消婚姻里那些漫长而艰辛的对抗,去填平那些连绵而坎坷的沟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