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综艺《演员请就位》火了,好多人都在刷尔冬升导演批评陈宥唯的那句:“你要学会控制你的面部表情”
然后我看了陈宥维的表演片段,觉得他……其实表情管理比当时刚学戏的我还是要强一点点啦 此处捂脸jpg
啊……如果我不是曲友票友,可能我也会哈哈大笑,而不是想起自己糟糕的面部管理和对表演的毫无天分而尴尬地用jio抠地……
上个世纪末,其实有无数的演员出身戏曲行业,或者学过戏曲,他们将戏曲中所学到的都运用到了电影当中:何赛飞、程之、陶慧敏……
“好一件宝裟呀!哈哈哈哈!”可以发语音的程之老师。
昆曲有清曲和剧曲之分,但是很多曲友还是喜欢画上演。除去身段的学习,其实表情的管控一直都是很大的问题。初次学习表演,脸上是没有表情的……体会到情感是一回事,要呈现给观众看又是一回事。
我心里描绘的一个样儿,但是其实我脸上的是另一个样儿(多半是面无表情),比如演员请就位里的何昶希……
你心里以为的你在舞台上的表情:
你实际在舞台上的表情:
唉!这不就是我吗……面无表情就是我能贡献的最大表情……
最后李成儒老师批评说“一块死肉”:
很多青年人不喜欢戏,我觉得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看戏听戏的时候没有人和他们解释戏的内容。否则的话,一旦知道了内容,戏曲演员的表情是很打动人的:
自己已经为丈夫放弃了荣华富贵并苦守寒窑18年,丈夫质疑自己的贞操时的表情:
可惜镜头拉得太远。但这里的摇头嗤笑冷笑苦笑的表情呼之欲出:
窦凤琴老师的身段、表情真的很有感染力……
在舞台上的表情不够如意,往往和“心思没法放在脸上”有关系。上台了,一颗心要掰成好几瓣呢:想着词、想着身段……没办法再顾及表情。更何况在日常生活中眼睛是最自由的,随心而动;可是对刚上台学表演的人来说,眼睛却要持续性地保持看向观众的方向(且避免和观众眼神直视);想看向天空吧,如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角度,一不留神就会留给观众大白眼子……在舞台上,简直是没有使用眼睛的“自由”的,因为演员日常的看东西和舞台上看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用眼睛尚且如此,更别提别的了……
光想着控制眼睛,我就来不及想如何控制我的嘴巴了……想一个表情,我先要想它在舞台上能不能这么做,根本没时间体会情节……
除此之外,《演员请就位》里的张铭恩也备受吐槽。他饰演的京剧名伶商细蕊毫无名伶风度:
唱戏的时候笑和哭都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要哭得有艺术感、笑得有艺术感。
张铭恩化上戏妆被很多人吐槽不好看,其实在戏曲界化妆也不是易事。如果一个演员五官过于立体,他(她)化上戏妆就不是很好看。
以前摄像技术还没有很发达,戏曲妆很浓,隔一段距离就很美,有点像漫画。为什么说像漫画呢,因为漫画也是把人的五官夸张化、简明化,但看上去还是很美。
五官的眉眼被突出,嘴巴被夸张化,但还是很好看。
戏妆将五官的某些特质夸张化之后,能弥补亚洲人面部偏扁平的不足,让五官更加立体。
摄影摄像技术发达了之后,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被无限放大,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化淡妆了。在黄梅戏、越剧里很常见。
演员不再强调吊眉毛、眼边不打红了。这张剧照看上去传统戏曲的特征并不明显。
不过摄影技术的飞跃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摄像头要拍哪里?不是所有的戏妆都经得起细拍的。固然美如昆曲演员单雯,年轻又靓,镜头死戳着拍也ok:
可是如果演员年纪有点大了,眼睛都有眼袋了,镜头死怼着不放不是观感糟糕吗……张铭恩的抬头纹都被拍出来了……
一个戏曲演员往台上一站,台步很重要,子午相很重要,可是镜头拉得太近就看不见这些了。可是电视剧、电影拍摄的时候往往拉得很近,看得到演员的睫毛颤动,捕捉演员脸上的皱纹、斑点,可是戏剧呢?这样讲的话,张铭恩也有点惨哎,如果拉远镜头毛病就没有那么突出。也许拍摄的人也没有怎么接触戏曲表演,所以不知如何放镜头。
更何况这是戏中戏,又是戏曲,又是电视剧呢?
僵硬的手扎着,这样拿扇肯定是不对的。戏曲里拿扇,分团扇和折扇。一般地位高的小姐拿折扇,丫鬟或俏皮的女性拿团扇,显得活泼灵动。
团扇要把圆面子多亮亮,手指也该错落有致优雅如兰花:
有一副梅兰芳的手势图:
如果是学了戏曲的演员,身体的姿态经过“子午相”的考核,应该是不会出现这一幕的:
这个姿态就比较古怪,因为身子是死平的,但是脖子又是很夸张地扭过去的,又有点驼背。
符合子午相审美的戏曲亮相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这个侧身是不是比陈宥维的搭档看着演的顺眼多了?
当然说了那么多,我就能演好吗?
并没有,我只是觉得说了这么多更不敢上台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