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就这样“矜持”地自由着
2016年,当初说好的三件事,依然只剩下“脱单”。为了拓宽自己的圈子,参加了几次活动,结果那样的活动并没有太多营养,只是受到了无尽的烦扰。于是,便把周围的单身男女聚集在一起,通过辐射状带动实现资源互通。组建近一个月,义务为大家服务,我们的团队也越来越靠谱。但,“脱单”哪有那么容易,又是年底,大家似乎又比其他任何时候更上心了些,胡侃着各自的想法。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供需不匹配。
“他还行啊,就是我想要个子高一点的”
“我觉得蛮好,不过也不是太了解”
“我希望我们都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我们总有无数的理由去证明多么的不合适。
说到底,没有喜欢的冲动,如果你不说,我也就远远地看着。虽然你一言、我一语的不断交流,但始终没有火花出现。
或许我们是真的不够喜欢,可是自己也不知道喜欢的是什么样子?有时候我们总以缘分没到安慰自己、宽慰别人,并没有思考过我们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前段时间经历了一段插曲,一个非“标准中”的男生出现。然后,“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谁会喜欢谁多一点”,“如果他并没有心动,那得到了也未必幸福”。。。。在思考这么多问题的时候,F说:只要最终走到一起,而且幸福,谁又会去计较当初是谁先开的口。过来人的经验,多少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然而,有些是捂不热的,甚至说,并没有用尽真心实意,主动的我们就已经动摇了。
2、一个人久了,孤独也会来敲门
“平日里把生活变得充实,原来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孤单”,原本充实而不孤寂的日子,在生病和醉酒这样的无助日子里,却披上了“孤单”的外衣。
很多单身有志青年,平日里也很充实,工作忙碌之余,无外乎就是追剧、美食、旅行、聚会、才艺,朋友圈特别丰富,很潇洒。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除了睡觉和吃饭,好像真的没有其他事可以做。
我们越来越觉得社交圈窄了,内心很想走出去!可是,去哪里?和谁去?做什么?等思考完这些,没有答案,日子就过去了,之后就陷入这种模式不断循环的怪圈中。说走就走,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我们急迫地想改变,却又找不到好的方式去改变。
一起成长的伙伴,逐渐脱了单,好基友、好闺蜜有了新的圈子,再聚已是万难,忙绿之后,面对如此安静的空气,突然想:word天,这是一种什么样复杂的情绪。
于是感慨:是时候找个人一起了。一个人充实的日子固然很好,但久了,孤独也会来敲门。
3、远方的风景未必更美
回望来时的路,有时候会发现“远方未必有风景”。
博士毕业的他,因为相貌和身高都真有一定优势,自然吸引了单位里一批未婚女孩的目光。其中,不乏有性格温柔的,有面容姣好的,有身材傲人的,但他总觉得就这样把终身大事定下来,有点不甘心。他和女友交往了三年,但总有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回荡:再走走,前面也许有更好的。于是,他跟女友提出了分手,女友泪眼朦胧地追问原因,他没有更好的理由,说了句:我相信自己会遇到更合适的。他始终坚信:远方一定有更美的风景。然而,几年的光阴就在他一路寻找一路向往中匆匆溜走,如今的他依然是孤身一人,而那个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拥有幸福的家庭。他也终于为自己“一山盼着一山高”而开始悔恨,为自己的好高骛远买单。
分享这个故事,并非鼓动大家不加选择的盲目。只是想说: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们总希望拥有更好的那一个。审视爱情,当更好的那个人摆在眼前,我们真的能够与之匹配吗?工作也好、爱情也罢,我们心朝远方眺望并不是坏事,但如果一味地紧盯远方未知的风景,到最后不一定就是最美的风光,时过境迁,当初的“希冀”还会美好如初吗?腾出百分之一的时间看看周围的人,或许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F说:你这人有一毛病,就是不感兴趣的人,你一点都不想去了解,
你就当朋友一样去尝试着了解,或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闪光点,你要多给自己一点机会。
今天无意间听到了范玮琪的《是非题》,或许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从不开口那个言语,那一句我爱你,永远像少了勇气。
我们都不愿将就,但不能一味偏执。
远方的风景不一定更美,不能只在孤独的时候才想起:找个人一起。
愿不将就的我们都能有个好归宿。(完)
本文在个人公众微信号:卿卿淑记中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出处。